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国伟 1 ; 王晓婧 1 ; 周玲玲 1 ; 刘瑞显 1 ; 杨长琴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下游棉花与油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金针菜;栽培方式;产量;品质;氮素吸收利用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9 年 01 期

页码: 166-1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金针菜中晚熟品种大乌嘴为材料,设置露天、地膜覆盖(1膜)、地膜+大棚膜(2膜)、地膜+大棚膜+拱棚膜(3膜)和日光温室共5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形成和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天栽培相比,1膜、2膜、3膜和温室处理增加了金针菜生长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地温(增加效果表现为3膜>温室>2膜>1膜),分别诱导金针菜提早现蕾4~5 d、15~16 d、22~25 d和19~22 d。种植模式通过调控金针菜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而影响产量。1膜处理下金针菜产量较低,现蕾较迟,氮累积动态特征值与露天处理差异较小。3膜处理下金针菜现蕾最早,但是产量和品质性状均较差,氮素快速累积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最早,快速累积持续时间最短,干物质和氮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低,最终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低。2膜和温室栽培处理下金针菜现蕾较早,产量较高,品质较优,干物质和氮素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高,氮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优种植模式。

  • 相关文献

[1]施氮对设施栽培金针菜产量、品质和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国伟,王晓婧,周玲玲,刘瑞显,杨长琴. 2019

[2]不同冻结和解冻方法对金针菜品质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代瑞娟,李志强,朱月林. 2019

[3]缓控释肥配施速效氮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胡中泽,杨大柳,衣政伟,王安,杨亚云,陈春英,王显. 2024

[4]氮肥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 2006

[5]不同栽培方式下“甬优8号”的产量表现与干物质积累特征. 王文青,王冬明,顾俊荣. 2017

[6]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对镇油7号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葛永申,张丽佳,杨军,岳绪国. 2018

[7]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顾大路,杜小凤,杨文飞,文廷刚,贾艳艳,钱新民,孙爱侠,施洪泉,高怀中,王伟中. 2020

[8]不同栽培方式下C_4牧草在沿海滩涂的生产性能评价. 许能祥,丁成龙,董臣飞,张文洁,程云辉,顾洪如. 2015

[9]气调贮藏对金针菜外观色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马佳佳,王毓宁,隋思瑶,陆皓茜,吴彤东,李鹏霞. 2017

[10]地方特色金针菜品种大乌嘴提纯复壮技术研究. 周玲玲,张黎杰,田福发,姜若勇. 2019

[11]即食风味金针菜的加工工艺(英文). 童斌,杨薇红,贾君,洪文龙,韩艳丽,李志强,王毓宁. 2016

[12]宿迁市金针菜产业再崛起之商榷. 姜若勇,周玲玲,孙秀红. 2016

[13]即食风味金针菜的加工工艺. 童斌,杨薇红,洪文龙,韩艳丽,王毓宁. 2015

[14]干制金针菜复水前后水分状态的变化. 王毓宁,刘红锦,李鹏霞,胡花丽,李志强. 2015

[15]金针菜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周玲玲,张黎杰,陈芬,姜若勇. 2017

[16]毒死蜱在不同栽培方式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刘腾飞,魏艳,纪茹娟,蒋宝南,杨代凤. 2017

[17]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玉米螟的影响. 徐文华,王瑞明,吴春,李清云. 2003

[18]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姜义平,肖留斌,赵静,谭永安,邱晨. 2020

[19]鲜食甘薯高效益栽培方式探讨.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尹晴红. 2009

[20]两优培九不同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的初步研究. 杨海生,张洪程,戴其根,吕修涛,霍中洋,许轲,吕川根.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