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种植模式和坡位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峰 1 ; 陈玉真 2 ; 吴志丹 2 ; 尤志明 2 ; 翁伯琦 3 ; 俞晓敏 4 ; 杨贞标 4 ;

作者机构: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4.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园艺植物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有机茶园;坡位;细菌群落组成;高通量测序;PICRUSt2功能预测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22 年 020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种植是亚热带丘陵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茶园种植模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人为因素。为揭示种植模式和坡位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选取两种不同种植模式(常规和有机种植模式)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cm)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坡位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预测土壤细菌功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有机种植模式茶园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有所降低,其中中坡位常规茶园土壤细菌Sobs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有机茶园(P<0.05);从坡面尺度看,两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标均以中坡位最高,其中常规茶园中坡位土壤细菌Ace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高于下坡位(P<0.05)。(2)各样地茶园土壤细菌共获得29个门82个纲190个目316个科517个属929个种,主要细菌优势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土壤细菌群落优势属以AD3、热酸菌属(Acidothermus)、norank_f__norank_o__Elsterales和norank_f__Xanthobacteraceae为主。(3)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常规种植模式下不同坡位之间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P<0.05),有机种植下不同坡位之间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坡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种植模式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57个差异物种对种植模式非常敏感,不同种植模式富集了不同的细菌类群。(4) PICRUSt2功能预测共获得6个一级功能层和46个二级功能层,表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土壤细菌群落在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方面功能活跃。有机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膜运输、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及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功能。(5)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全磷、全钾和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而言,有机种植模式改变了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增加土壤有益细菌的数量,有利于保持茶园土壤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 相关文献

[1]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福州左海湖的细菌群落组成. 吕新,刘兰英,陈丽华,李玥仁,林碧娇. 2016

[2]低丘陵山坡地逆温趋势分析. 张辉,蔡文华,张伟光,林新坚,兰忠明,邱孝煊. 2007

[3]有机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王峰,陈玉真,吴志丹,尤志明,余文权,俞晓敏,杨贞标. 2022

[4]山地丘陵坡地逆温效应对果树避冻的影响. 兰忠明,张辉,蔡文华. 2009

[5]几种生物农药防治有机茶园茶蚜和茶黄蓟马的效果. 王庆森,刘丰静,王定锋,高香凤,李慧玲. 2011

[6]几种生物农药防治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 高香凤,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 2010

[7]绿颖乳油防治有机茶园茶橙瘿螨的效果. 黄耀洲,王庆森. 2009

[8]“三炬”生物有机肥在有机茶园肥效试验初探. 韩海东,王俊宏,林克明,林永生,李振武. 2016

[9]福建茶园蜘蛛种类与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曾明森,吴光远,王庆森,余素红. 2008

[10]有机幼龄茶园生态抑草技术集成初报. 刘新永,谢荣富,熊成华,张莉. 2023

[11]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 王庆森,吴光远,曾明森,陈常颂,梅志坚. 2005

[12]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研究. 王庆森,黄建,高香凤. 2010

[13]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研究. 王庆森,黄建,高香凤. 2009

[14]微生物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的细菌群落多样性. 陈倩倩,刘波,朱育菁,刘国红,车建美,王阶平,郑雪芳,张海峰. 2019

[15]甘薯病毒病原相关的microRNA的挖掘及分析. 李华伟,刘中华,张鸿,许泳清,李国良,林赵淼,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汤浩,邱思鑫. 2018

[16]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铁皮石斛植物甾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林江波,王伟英,邹晖,戴艺民. 2019

[17]黄泥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组成对施肥的响应. 聂三安,王祎,雷秀美,赵丽霞,林瑞余,王飞,邢世和. 2018

[18]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陈玉真,王峰,吴志丹,江福英,张文锦,翁伯琦,罗旭辉,尤志明. 2020

[19]福建特色茶叶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何肖云,饶秋华,刘兰英,傅建炜. 2020

[20]水生植物小叶满江红内生真菌与古菌的发现及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群落组成分析. 陈坚,郑伟文,郑益平,陈彬,郑斯平,朱炳耀.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