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巩亮 1 ; 徐莹莹 1 ; 王宇先 1 ; 杨慧莹 1 ; 高盼 1 ; 王晨 1 ; 赵蕾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土壤真菌群落;环境因子;产量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23 年 012 期
页码: 1466-1477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探明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龙江西部玉米产区土壤养分以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于2015—2021年,以玉米品种嫩单1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秸秆不还田(CK)为对照,设置秸秆覆盖还田(CSR)、秸秆碎混还田(MSR)、秸秆深翻还田(PSR)、秸秆轮替还田(RSR)等4种秸秆还田方式处理。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不同生育期对土壤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环境驱动因子的影响。【结果】生长时期和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构组成及土壤化学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拔节期土壤真菌中占比较大的优势菌门主要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优势菌属为Tausonia、鬼伞属(Coprinellus)和Solicoccozyma;而吐丝期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优势菌属为Tauson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RDA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速效磷和铵态氮是影响属分类水平下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秸秆轮替还田、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深翻还田处理产量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3.92%、3.76%和1.97%。【结论】秸秆轮替还田较不还田处理有效增产3.92%,同时秸秆轮替还田在拔节期提高了土壤真菌丰富度指数,ASV数量也高于其他处理。同时,该还田方式下的青霉菌属(Penicillium)可以提高秸秆复合菌系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促进秸秆腐熟,秸秆轮替还田可在东北玉米产区推广应用。
- 相关文献
[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寒地玉米生长发育及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李梁,于洋,宫秀杰,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钱春荣. 2019
[2]不同时期播种对甜菜糖锤度及产量的影响. 李琬,许显滨,赵宏亮,谭贺,杨骥. 2014
[3]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4]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高盼,王晨,王淑荣,徐婷. 2021
[5]玉豆轮作下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徐婷. 2022
[6]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2010
[7]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瓢虫发生动态. 赵秀梅,王立达,郑旭,李青超,王连霞,兰英,刘悦,刘洋,刘颖,王振营. 2024
[8]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高盼,王宇先,李欣洁,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张巩亮. 2025
[9]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0]钾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和效益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佟玉欣,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李杰. 2010
[11]不同材料覆盖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匡恩俊,宿庆瑞,迟凤琴,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2017
[12]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赵杨,杨德光,钱春荣,王俊河,史晓璐,徐晓波. 2013
[13]新型膦酸盐类化合物(DHEAP)对春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倩,周繁,赵威,谭伟明,李炜,来永才,张明才,李召虎,段留生. 2014
[14]施硒对两种类型玉米硒元素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郝玉波,刘华琳,慈晓科,安宏明,董树亭,张吉旺,刘鹏,赵斌. 2012
[15]不同垄向对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 石绍河,刘宝海,符强,刘立超,王雷,李炜,肖佳雷,王俊河. 2011
[16]不同种植密度对龙单32玉米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杜永生. 2010
[17]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模式及产量效益分析.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马军韬,王俊河,王萍. 2010
[18]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机械化栽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任洪雷. 2019
[19]不同深松处理对东北盐碱土耕层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宇先,王俊河,任翠梅,刘玉涛,杨慧莹,徐莹莹,高盼,赵蕾,胡继芳. 2018
[20]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姜宇鹏,钱春荣,姜宇博,于洋,李梁,吕国依.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技术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杨慧莹;王宇先;高盼;徐莹莹;张巩亮;闫锋;董扬;申惠波
关键词:黑龙江省;浅埋滴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产量
-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作者:高盼;王宇先;李欣洁;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张巩亮
关键词:半干旱区;秸秆还田方式;土壤富里酸;荧光结构
-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胡聪聪;李红宇;孙显龙;王童;赵海成;范名宇;张巩亮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氮肥运筹;光合特性;SPAD值;干物质积累
-
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高盼
关键词:深松;秸秆覆盖还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产量
-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申惠波;刘玉涛;徐婷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施氮量;有机氮组分;玉米产量
-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谷子种子及幼苗活力的影响
作者:闫锋;董扬;赵富阳;侯晓敏;李清泉;王冰雪;周超;杨慧莹;范国权;刘凯
关键词:谷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甲基磺酸乙酯(EMS)
-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作者: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荧光结构;东北黑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