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春梅 1 ; 任洪 1 ; 曹绍书 1 ; 赵晓燕 1 ; 王竹 1 ; 沈建华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关键词: 贵州;生态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品质分析
期刊名称: 种子
ISSN: 1001-4705
年卷期: 2015 年 34 卷 08 期
页码: 67-6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挖掘地方种质资源的优质基因的方向和优质高产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2009年从贵州的4个生态区(黔中及黔北,黔西北,威宁高寒,黔东及黔南边缘)搜集的123份材料,对其淀粉、蛋白质、油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玉米籽粒品质有一定的影响。1)黔西北地区收集的种质资源油分含量最高(5.26%),与黔中及黔北收集的和黔东及黔南边缘收集的呈现显著性差异;2)黔东及黔南边缘收集的资源蛋白质含量最高(11.87%),与黔西北和威宁高寒地区呈现显著性差异;3)4个生态区收集的地方种质资源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
- 相关文献
[1]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王春梅,任洪,沈建华,赵晓燕,曹绍书,王竹. 2016
[2]五种李资源品质比较分析. 彭志军,罗福贤,刘涛,李文云,袁启凤,陈如民,罗咏梅,罗琼艳,蔡永强. 2014
[3]玉米o2、o16和wx基因不同组合类型近等基因系品质分析. 王伟,王明春,任洪,张开武,赵德刚,杨文鹏. 2019
[4]玉米高赖氨酸和糯性基因聚合材料营养品质分析. 袁艳丽,周雪琴,王伟,任洪,邓磊,柏光晓. 2023
[5]贵州玉米种质改良及杂交种的选育研究进展. 陈泽辉. 2005
[6]黔南与黔西南地区玉米地方种质调查分析. 徐燕,任洪,王竹,赵晓燕. 2011
[7]贵州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的选育分析. 陈泽辉. 2007
[8]39个贵州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赵晓燕,王竹,沈建华,徐燕,任洪. 2011
[9]贵州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模式研究 Ⅱ.玉米烤烟套作夏秋反季节豆类蔬菜种植模式. 李桂莲,王天文,文林宏,廖从亮,向明猛,黎德剑,刘春萍,韩庆波. 2004
[10]贵州48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SSR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王伟,杨文鹏,张文龙,祝云芳,潘敏娜,沈建华,戴保威. 2009
[11]贵州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模式研究Ⅱ.玉米烤烟套作夏秋反季节豆类蔬菜种植模式. 李桂莲,王天文,文林宏,廖从亮,向明猛,黎德剑,刘春萍,韩庆波. 2004
[12]高产杂交玉米品种金玉306的选育. 曹绍书,任洪,沈建华,杜月红,陈国平,马智黠. 2007
[13]贵州玉米杂交组合的主成分分析. 黄经菊,郑常祥,陈柔屹,陈发波,陈发辉. 2009
[14]优质多抗糯玉米新品种黔糯968的选育. 王春梅,沈建华,赵晓燕,王竹,任洪. 2015
[15]贵州玉米生产智能管理系统中推荐施肥模型与参数系统初步研究. 赵泽英,彭志良. 2004
[16]贵州黄壤区连续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对玉米生长、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廖恒,况胜剑,张钦,张爱华,秦松,姚单君,崔宏浩. 2024
[17]喀斯特山区玉米栽培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赵泽英,彭志良,黄伟秀,范勇. 2004
[18]小麦行间冬副作物与麦玉豆复种系统生产力的关系. 何元农,何言章,王清华. 1992
[19]外来玉米种质资源在贵州的利用潜力. 祝云芳,陈泽辉,高翔. 2003
[20]基因诱导剂(778)在贵州高寒地区玉米上的应用. 曹文才,肖桂兰,李裕荣.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新品种金玉150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作者:唐孝书;任洪;严圣;陈坤伦;陆世怀;陈皇印;王光东;程江
关键词:玉米;金玉150;品种选育
-
玉米高赖氨酸和糯性基因聚合材料营养品质分析
作者:袁艳丽;周雪琴;王伟;任洪;邓磊;柏光晓
关键词:玉米;品质分析;赖氨酸;糥性基因
-
不同调酸措施对西南山地酸化土壤改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刘禹池;岳丽杰;卢庭启;王竹;王静;吕巨智;陈玉锋;柯国华;张会玲;杨勤;刘永红
关键词:调酸措施;土壤改良;玉米;产量;库源结构
-
玉米新品种金玉109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
作者:张开武;赵晓燕;王伟;沈建华;王竹;杨锦越;任洪
关键词:玉米;金玉109;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
国审甜糯玉米新品种真糯101的选育
作者:程江;任洪;段正凤;唐孝书;陈坤伦;王光东;陈华璋
关键词:甜糯玉米;真糯101;品种选育;特征特性
-
基于"LabelmeP1.0"提取的高粱维管束参数与农艺性状关联研究
作者:陆梦琪;谢若涵;李想;杨明冲;何紫薇;高杰;赵晓燕;沈祥陵;陈燕;王继斌;胡利华;段明政;王令强
关键词:高粱;维管束;解结构;图像处理
-
26份玉米材料灰斑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
作者:周雪琴;袁艳丽;任洪;王伟;柏光晓
关键词:玉米;种质;灰斑病;分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