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三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顾鑫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农业部佳木斯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试验站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栽培模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7 年 03 期

页码: 45-47

摘要: 为利用新型栽培模式解决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发生严重难以防治的问题,于2016年通过对三空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不同时段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进行调查,采用DPS软件分析了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三空栽培模式秋季的病情指数为59.78,极显著低于常规模式的68.58,同时,5个地点的试验平均病情指数三空栽培模式比常规模式低12.38%,产量提高了4.02%。说明三空栽培模式对大斑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不减产。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 马立功,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李易初,刘兴龙,何长安,纪春学,王军. 2022

[2]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玉米丰产增效栽培模式效果研究. 姚玉波,张树权,赵东升,于莹,郭永利,刘岩,陈思,兰运财. 2020

[3]玉米两侧两深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石绍河,梁书宝,符强,刘立超,陈伟元. 2015

[4]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刘玉涛,王宇先,郑丽华,贯春雨,刘丽,连永利,钟淑娟,曹桂玲. 2011

[5]大双直后超早熟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谭福忠. 1998

[6]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俊强,曲忠诚,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周超,丁昕颖,王泽胤. 2020

[7]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麒. 2012

[8]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刘红军,金益,董玲,李晓辉,曹士亮,高明波,罗娜. 2008

[9]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赵杨,王俊河. 2011

[10]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研究.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2

[11]高纬寒地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张崎峰. 2017

[12]绥化北部玉米主栽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模式研究. 隋冬华,唐贵,唐克. 2017

[13]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O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4]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模式下不同蒙字号大豆的品种筛选. 吴宁,孔祥军,王永斌,赵远铃,谭巍巍,王广金. 2017

[15]黑龙江贫困地区葡萄庭院栽培模式探讨. 鲁会玲,肖丽珍,覃杨,杨瑞华,董畅,胡禧熙. 2018

[16]黑龙江省半湿润区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变化规律研究与高产栽培模式探讨. 石运强,孙艳杰,邵勇,魏国才,南元涛,于海林,王宇先. 2020

[17]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敬涛,王成,王谦玉,郑天琪,刘文波,丁春利. 2002

[18]超级稻龙粳14超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刘传增. 2007

[19]马铃薯大垄和小垄栽培模式对不同耕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胡尊艳. 2010

[20]寒地马铃薯“宽高密”高产栽培模式示范与应用. 汤凤兰,朱长波,李敏,武守君,刘玉涛.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