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垄上交错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孙日丹 1 ; 赫思聪 1 ; 李美君 1 ; 赵跃 1 ; 吕永超 1 ; 张志民 1 ; 陈小姝 1 ; 高华援 1 ; 李春雨 1 ; 夏雨宏 1 ; 杨丹 1 ;

作者机构: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前岗乡综合服务中心

关键词: 花生;垄上交错单粒种植模式;单粒精播;种植密度;直立型;半匍匐型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4 年 03 期

页码: 489-49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构建高产花生群体模式,根据花生品种类型调整垄上交错单粒种植模式下的合理种植密度。以半匍匐型花生品种扶余四粒红和直立型花生品种吉花17为材料,研究垄上交错单粒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性状、群体结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6个种植密度M1(23.85万株/hm~2)、M2(20.84万株/hm~2)、M3(18.52万株/hm~2)、M4(16.66万株/hm~2)、M5(13.89万株/hm~2)、M6(11.91万株/hm~2),以双粒播种(23.85万株/hm~2)为对照(CK)。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植株性状、SPAD值、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两品种主茎高和侧枝长逐渐增高,半匍匐型花生品种四粒红在M6密度下的主茎高和侧枝长最高,直立型花生品种吉花17会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M5密度下的主茎高和侧枝长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两品种在结荚期和成熟期的SPAD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四粒红成熟期M4、M5、M6处理的地上和地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吉花17在生育后期M4处理下的地上和地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CK有显著提升,成熟期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55.35%、23.31%。此外,随着密度的降低,四粒红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和单株荚果产量均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千克果数各密度处理低于CK;吉花17的产量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单株饱果数、单株荚果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千克果数各处理均小于CK。垄上交错+单粒播种种植模式相对于双粒种植模式可以增加花生株高、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同时提高了产量。应用垄上交错种植时,应根据花生品种类型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半匍匐型花生品种以M4密度最佳,直立型花生品种以M2密度最佳。

  • 相关文献

[1]大垄双行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陈小姝,孙日丹,李美君,赵跃,吕永超,高华援,张志民,杨翔宇,李春雨,王丽. 2023

[2]高纬度生态区不同类型花生单粒精播密度研究. 杨富军,刘海龙,陈小姝,高华援,王绍伦,李春雨,孙晓苹,周玉萍. 2016

[3]单粒精播技术在花生新品种快速繁育上的应用研究. 朱统国,周玉萍,何中国,杨富军,刘海龙,王绍伦,孙晓苹,李晓伟. 2014

[4]直立型绿豆种质资源搜集、评价与种质创新. 徐宁,王明海,包淑英,陈冰嬬,王桂芳. 2016

[5]苜蓿的遗传转化:品质和产量的改进. 吕德扬,田霞,赵桂兰,刘艳芝,李望丰,庄炳昌,范云六. 2001

[6]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李光华,马英慧,周紫阳,王江红. 2016

[7]种植密度对高梁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李光华,马英慧,周紫阳,王江红. 2016

[8]玉米品种郑单958合理种植密度的研究. 罗洋,岳玉兰,郑金玉,郑洪兵,李伟堂,刘武仁. 2008

[9]不同密度条件玉米株系间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金明华,李继竹,于铁,杨巍,杨伟光. 2009

[10]宽窄行与常规耕作方式下玉米种植密度的研究. 罗洋,郑金玉,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刘武仁. 2010

[11]吉林省东部地区种植密度对玉米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 陈鹏飞,陶洪斌,王存凯,孟祥盟,王璞. 2013

[12]玉米灌浆至成熟期四种密度下子粒内含物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鹏文,刘鹏飞. 1997

[13]提高易旱地区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刘翔,朱平. 1998

[14]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措施对九单318产量影响. 李营,陈国第,赵虹,沈国繁,王铁成. 2019

[15]吉单96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林志,李淑华,檀鹤,周洪亮,闫健,李明,荆绍凌. 2018

[16]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李雪,朱国民,徐海钰,郑毅,李玉环,李哲. 2019

[17]不同群体结构下大豆植株抗倒性能的比较. 陈喜凤,孙宁,谷岩,何文安,贾恩吉,赵福林,杨巍,吴春胜,王振民. 2015

[18]浅析大豆种植密度对单产的影响. 陈应志,武婷婷,邱强,杨中路,程艳波,白岩. 2021

[19]'吉单'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袁静超,马永鑫,刘剑钊,刘子轩,王婧瑜,张洪喜,梁尧,蔡红光,张秀文,任军. 2021

[20]密度对分枝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于德彬,张鸣浩,孟凡钢,饶德民,赵婧,张伟,闫晓艳.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