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优质晚粳稻超高产栽培“置前技术”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高金成 1 ; 庄义庆 2 ; 周铭成 3 ; 薛菊金 4 ; 梁明华 5 ; 瞿廷广 6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2.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3.江苏省丹阳市农林局

4.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作物栽培指导站

5.江苏省句容市作物栽站指导站

6.江苏省扬中市作物栽培指导站

关键词: 晚粳稻;超高产;栽培;置前技术;研究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08 年 03 期

页码: 41-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2006~2007年晚粳稻镇稻10号超高产的技术攻关试验结果表明:(1)经江苏省专家组实割验收,1个攻关田和2个示范方种植的镇稻10号实收产量分别为822 kg/667m2、750 kg/667m2和780 kg/667m2;(2)凸显超高产"置前技术"农艺设计的栽培与生长优势;(3)示范试验应用和开发的一早、二提前、三量化的置前技术,达到了前期促蘖早发稳穗、中期强源扩库大穗、后期养根保叶高粒重的目标,从而实现了超高产。

  • 相关文献

[1]连粳7号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杨波,秦德荣,徐大勇,樊继伟,卢白关,王宝祥. 2011

[2]意杨加工下脚料栽培杏鲍菇技术研究. 汪国莲,陈明. 2007

[3]早熟晚粳稻新品种镇稻7号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刁立平,张继本,周义文,钱华飞,林添资. 2002

[4]太湖流域晚粳品种抽穗期的遗传分析. 江玲,徐大勇,魏祥进,刘喜,卢百关,万建民. 2011

[5]优良食味晚粳稻机械化安全栽培技术 及深化苏州优质水稻产业的初步探索. 谢巧泉,朱勇良. 2022

[6]晚粳稻新品种南粳47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陈志德,杨杰,王军,范方军,黄转运. 2011

[7]徐州系列小麦品种系谱分析及超高产育种方法研究. 刘世来,陈荣振,冯国华,王奎荣,王来花,刘东涛. 2002

[8]不同缓释肥水平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陈国清,肖尧,景立权,石建飞,陆大雷,陆卫平. 2014

[9]超高产杂交籼稻新品种Ⅱ优129. 刁立平,张继本,林添资,龚红兵,景得道,盛生兰. 2006

[10]徐稻3号水稻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徐军,段祥茂,刘强,杨波,徐宗进,周炜,陈留根,仲维功. 2008

[11]长江下游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 陈建平,张萼,蔡立旺,王海洋,施庆华,潘群斌,王为,潘宗瑾. 2010

[12]粳稻连粳7号的超高产群体特征与配套栽培技术. 杨波,秦德荣,徐大勇,陈留根,周炜. 2012

[13]超级稻淮稻11号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孔宪旺,袁彩勇. 2016

[14]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品质效应研究. 王学红,杨波,杜永,刘群松,朱道容. 2011

[15]水稻超高产潜力鉴定重要农艺性状因子分析. 陈庭木,王多明,方兆伟,秦德荣,樊继伟,吕孝财,徐大勇. 2013

[16]超高产杂交籼稻新品种II优129. 刁立平,张继本,林添资,龚红兵,景得道,盛生兰. 2006

[17]超高产优质中粳稻新品种盐稻9号. 孙明法,姚立生,朱诚培,严国红,唐红生. 2006

[18]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特征特性及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王文青,王冬明,顾俊荣. 2017

[19]精确施氮对苏玉20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景立权,袁建华,刘萍,赵福成,闫发宝,王鑫,王德成,陆大雷,陆卫平. 2012

[20]转基因抗虫棉后时代棉花科技问题思考. 倪万潮,郭书巧,束红梅,沈新莲,张香桂,徐鹏.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