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孔玮琳 1 ; 薛燕慧 1 ; 李进 1 ; 李冬 1 ; 梅沛沛 1 ; 夏海勇 1 ;

作者机构: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氮肥梯度;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山东农业科学

ISSN: 1001-4942

年卷期: 2018 年 07 期

页码: 116-120

摘要: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施氮水平(N0、N1、N2、N3),副区为4个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单作(行距60 cm,株距分别为20 cm和30 cm)、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2),以此研究氮肥和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种植体系下,仅就作物所占净面积而言,玉米为优势作物,间作比单作增产显著;大豆为劣势作物,间作模式下减产显著。对整个种植体系来说,土地当量比>1,说明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对提高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益的种植模式。

  • 相关文献

[1]间作和施氮水平对玉米和花生农艺性状及花生结瘤的影响. 乔月彤,蒋曦龙,李晓靖,王澜,薛燕慧,夏海勇. 2022

[2]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常玉明,张正坤,赵宇,刘宝权,李启云,陈光. 2021

[3]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赵鑫,张磊,武俊男,梁烜赫,李善龙,李涛,李雨桐,江登宇,闫寒,贾立辉,李海燕,曹铁华. 2024

[4]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孟凡凡,王博,刘宝泉,高淑芹,孟凡梅. 2014

[5]大豆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演化的研究进展. 郑洪兵,刘武仁,郑金玉,罗洋,李伟堂,徐克章,陆静梅. 2008

[6]密度对分枝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于德彬,张鸣浩,孟凡钢,饶德民,赵婧,张伟,闫晓艳. 2020

[7]不同种植密度对高产型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孙元成,曹霞,孙浩楠,史铎,毛庆丰,叶英杰,邱红梅,李志刚,张卫国. 2023

[8]遇旱灌水和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张伟,冯利平,邱强,张宝贵,闫晓艳,张鸣浩. 2010

[9]大豆相关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仲义,徐艳荣,侯宗运,焦仁海. 2011

[10]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郑洪兵,徐克章,赵洪祥,李大勇,杨光宇,刘武仁,陆静梅. 2008

[11]1994-2023年全国大豆审定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段明威,陈健,侯云龙,邱红梅,陈亮,崔正果,王跃强,刘德泉. 2025

[12]不同水氮调控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吕凤华,张丽华,赵洪祥,蔡红梅,管俊,张淑艳,高士波,杨洪亮,邱菊. 2012

[13]吉林省湿润区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研究. 孙宁,孟祥盟,边少锋,方向前,赵洪祥,张丽华,谭国波,闫伟平. 2017

[1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孟祥盟,孙宁,边少锋,方向前,赵洪祥,张丽华,谭国波,闫伟平. 2016

[15]叶面喷锌对两种类型玉米产量、籽粒锌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蒋曦龙,王澜,乔月彤,李晓靖,薛燕慧,陈利容,夏海勇. 2021

[16]种植密度对籽粒机收玉米'鲁单608'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刘春晓,汪黎明,董瑞,刘铁山. 2025

[17]不同玉米大豆间作行比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曹曼君,王婧瑜,崔悦,Deborah Joy Blessing,李双,陈喜凤,谷岩. 2023

[18]大豆新品种吉密豆3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 衣志刚,王博,刘宝权. 2017

[19]玉米施N、K肥及密度的三因子试验研究. 边秀芝,任军,刘慧涛. 2005

[20]吉林省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陈小姝,王绍伦,刘海龙,吕永超,高华援,杨富军,李春雨,孙晓苹,宁洽,沈海波,张志民,王礼斌.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