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丘陵区暗棕壤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及产量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孟祥海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关键词: 丘陵区;施肥模式;大豆;生物学性状;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林副特产

ISSN: 1001-6902

年卷期: 2018 年 03 期

页码: 14-17+20

摘要: 为了改变丘陵区暗棕壤大豆田传统守旧的施肥模式而低产的局面,评价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建立筛选最佳施肥模式试验研究,采用田间小区模拟试验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含量N、P、K和微量元素下、不同大豆生长阶段(分枝期、盛花期、盛荚期和鼓粒期)下的大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植株鲜干重和株高,分析了不通施肥模式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丘陵半山区中低产田大豆土壤最佳优化施肥技术模式为:优化施肥+花期追氮的效果最好,产量水平较常规施肥增产29.57%,增产率达到36.04%;该施肥模式表现出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该研究结果提出的大豆施肥模式可为坡耕地土壤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模式对坡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孟祥海. 2013

[2]氮、磷胁迫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李艳杰. 2022

[3]EM生物有机肥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 石奇海,徐永清,陈芾葳,冯艳忠,刘娣,李凤兰. 2020

[4]松嫩平原中南部不同施肥模式玉米产量特性及生产效益分析. 葛选良,钱春荣,于洋,宫秀杰,李梁,姜宇博,刘媛媛,郝玉波. 2017

[5]水稻不同施肥模式的效益研究. 赵宏亮,王秋菊,迟力勇,李明贤,王萍. 2009

[6]稻-菌-鱼复合生态系统水稻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分析. 刘文忠. 2013

[7]牡丹江丘陵区大豆食心虫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时新瑞,赵云彤,王克勤. 2014

[8]牡丹江丘陵区利用植物源杀虫剂防控大豆蚜虫最佳剂量研究. 时新瑞,赵云彤. 2013

[9]黑龙江省玉米施肥存在问题及建议. 吴建忠. 2018

[10]大豆品种及群体结构对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赵跃坤. 2013

[11]磷素营养对大豆磷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吴冬婷,张晓雪,龚振平,马春梅,张磊. 2012

[12]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源库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宫香伟,孙福东,石英,崔洪秋,张盼盼,赵晶晶. 2016

[13]心土层肥力差异对大豆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姚春雨,王秋菊,高中超,张劲松,刘峰. 2016

[14]不同基因来源的大豆产量和品质分析. 郑伟,魏湜,郭泰,王志新,吴秀红,李灿东,刘忠堂,刘玉红,韩世峰. 2010

[15]大豆种子分级播种对田间保苗及产量的影响. 杜吉到,陈德祥,韩毅强,张文慧,冯乃杰,郑殿峰. 2010

[16]不同磷效率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研究. 吴俊江,马凤鸣,林浩,刘丽君,钟鹏,林蔚刚,董德建,王金生,刘德生. 2010

[17]白浆土地区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生育性状的影响. 鹿树森,周宝库,马星竹,魏丹,赵清国,高中超,陈雪丽,杨军. 2011

[18]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O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9]2OO4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 薛津. 2004

[20]根瘤菌与微肥对大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韩旭东,张春峰,朱宝国,王囡囡,郭泰,贾会彬.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