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鹤林 1 ; 沈善铜 1 ; 袁希汉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1 年 1 卷 02 期
页码:
摘要: 辣椒(包括甜椒)是我省大棚主要蔬菜种类之一,栽培面积日趋扩大。大棚辣椒春季栽培以早熟丰产为目的,因此,旨在克服早春低温影响,掌握适宜棚温,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提高早期产量和增加经济收益。但在栽培中,各地掌握的棚温标准不一,常因棚温掌握欠妥,影响了辣椒的生长发育和大棚经济效益的发挥。关于辣椒和甜辣对温度的要求,Dorland和Went①,加藤彻和田中守敏②在温室内进行了研究;赵鸿钧③,聂和民等④对北京等地大棚甜椒的棚温管理也有所阐述。为明确棚温对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作用,提出适于我省实际的棚温管理标准开展了本项试验。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79及1980年春季在我所三个钢管大棚内进行,大棚宽8米,长32米,面积256米‘。两年分别采用厚度为0.06毫米和0.1毫米聚乙烯防老化膜,以三块拼接式扣棚,1979年干3月12日益膜,6月2日揭膜,1980年于3月10盖膜,6月6日揭膜。 试验采用南京早椒、南京早椒X上海甜椒(早X甜)和上海甜椒三个品种分别干1978年10月31日和1979年10月23日播种,12月15日和12月27—28日移苗于冷床,1978年未用护根措施,1979年用直径9厘米营养林分苗。于1979年 3月17日和1980年 3月14日一15日定植,平均行株距为1.5尺XI.2尺,小区面积1979年为180尺’栽植100株,1980年144尺‘,栽植80株。定植前1979年每棚施基肥30担,1980年未施基肥。棚内各品种或杂种一代采用随机排列,重复四次,在各棚中部设取样观察区。 通过控制放风时间长短,使三个试验棚白天形成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种温度处理,高温棚棚膜晚开放风口,早关闭放风口,要求昼温在 30—35” C,并且夜温也高;中温棚棚膜适当晚开放风口,早关闭放风口,要求昼温在 25—30“ C,也有较高的夜温;低温棚棚膜早揭开放风口,晚关放风口,要求昼温在 20—25” C,使夜温也较低。两年均从 4月1日起进行上述棚温管理,分别于5月20日和5月30日结束。1980年因气温偏低,自4月1日至30日还在中温和高温棚内扣盖小棚提高温度。棚内因无加温和控温装置,受外界气温影响,棚内温度两年间也不尽相同,见表1。 在生长期中除棚温外,其他lfl间w理基本相同,两年分别追施人粪尿或化肥7次和6次,松上4次和3次,防治病虫3次和6次。自进行不同棚温管理后,每隔半月在各棚取样定株观察营养生长一次,1980年还两次测定了土壤含水量,观察了开花结果率。两年均于4月25日开始采收,隔5天采收一次,统计果重和果数。早期产量统计至5月31日。二、结果和讨论 (一)对营筹生长的影响 两年试验表明棚温对辣椒营养生长作用显著,高温棚内营养生长最旺,棚内植株明显高于其他棚,且各品种均略有徒长,1979年因该棚地下水位高,基肥又较多,徒长更明显,并以早椒最为突出。低温棚内植株矮小,生长迟缓。中温棚内植株则介于两者之间,生长协调,长势稳健。早X甜因具有杂交优势,其营养生长在各棚内又优于两个亲本品种。两年分别定株5株和10株进行植株高度观察,1979年5月5日及1980年4月30日的观察结果见表2。此外,对植株的开展度和分校数的影响亦相似。 Dorland指出:在昼温 26“ C下生长的辣椒植株大于昼温16℃下生长的植株,且夜温对辣椒的生长关系颇大①,本试验所得结果与此相似,说明棚温过低对辣椒生长明显不利。但棚温太高,辣椒易徒长,且易受高温障害,因此昼间棚温以维持在25—30” C为好。在当前大棚管理中,用早晚加大通风以降低湿度来控制病虫害发生,使大棚仅起防霜作用,这种管理方法不宜提倡,对于病害的发生,应在适宜的棚温下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采用地膜覆盖,加强栽培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措施来控制,这样才能促进营养生长,为早熟丰产创造条件。 由于棚内气温不同,除使土温有差异外,对土壤含水量也有影响。1980年4月18日和5月17日两次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由于通风时间和通风量不同,棚内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所差别。低温棚每天通风时间长,通风量大,棚内水分损失多,故土壤含水量低,0—5厘米深土层处尤为明显。高温棚每天的通风时间短,通风量小,土壤含水量高,中温棚则居两者之间(表3)。 上述结果表明,棚温对营养生长的影响是气温、上温和土壤含水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大棚栽培中,除应掌握适宜的棚温外,还应注意水分的供给,随着气温升高通风量增大,浇水量也应相应增多,否则会影响辣椒的生长发育。大棚揭膜后,进行露地栽培,加强以把水为主的田间管理是夺取丰收的关键。 (二)对早期产量的影响 不同棚温处理的早期产覆除1980年高温棚的早。甜稍高干中温棚外,其他均以中温棚内各品种及杂种一代产量最高,低温棚产量最低。早X甜因是有杂种优势,在各棚内又明显高于其他两品种。两年中早。甜在低温棚内的早期产量较早椒分别高27.3%和81.2%,在中温棚内分别高57.3%和49.7%,在高温棚内分别高103.7%和146.4%。在中温棚内,早X甜两年早期亩产最均在1000斤以上,1980年在高温棚内达1153斤,试验证明是适于我省大棚栽培的优良杂种一代组合。甜极因熟性晚,早期产量较低不到200斤;1979年高温棚内的甜椒至5月31F尚未采收。见下图。 小温棚内辣椒早期产员较高,X的棚温促进一f帅W的少K发育,结果较’;t-[l。多。]-975)年5门sl1众11980年4月30n定优观察结果:’;(欺人匈、小、低础棚内的结果数分别为3个, 5. 2个, 3. 6个和 1. l个, 2. 4个,0.6个;’一。部分别为2.4个。3.8个,3.0个和2.工个,2.3个,0。3个;对椒尚未结果。 由于中温棚内辣椒结果较B较多,IXI而使早期产一筐较高。 辣椒的早期产量在一定的密度下,取决于平均次林采果数和平均单果重,前者与结果率有关,后者受单株结果数影响。两年的定殊观察已初步看出开花数与结果数并无明星相关,尤其在高温棚内辣椒植株开花虽较多,但因温度不适,结果数常不及中温棚多。为明确开花结果率与早期产量的关系,1980年4月15日至5月10在各温度处理棚早X甜的一个小区内,将植株当天开的花挂牌标记。干5月20日,26日和31日采收,统计结果数,计算结果丰、平均单株采果数和平均单果重。结果表明,在不同棚温下,辣椒的结果率与小区早期产最有负相关的趋势,早。甜在低洲棚内结果率较高为引.别6,但小区产益却较低仅14.6斤,在高林棚内的结果率为24.3%,但小区产看却高达35.5斤,中温棚则居间,结果率为28.3%,小区产量为30.5斤。结果看出:与小区产量关系较密切的业平均单株采果放和平均单果重,高温棚和小温棚国平均单株采果数较多和个村]长果较iE (分别为9.8个和22。7克,10.7个和17.9克),其小区早期产最明显高于低温棚(其平均哈株采果数和平均很果觉为6.5和14.1克)。 通过两年来对早期产最构成的两个网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表明,l。g。温棚及早X甜早制产量较ISI这两个的亲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仅有下均单株采系数较多或平均机果较重,均不能获得较高的早期产量(表4)。 此外,夜北对辣椒和甜椒的开花结果有明显影响,株龄较小的辣椒在夜温20—15. 5”C时开花结果最多,株龄较大时为8.5”Cdi,甜椒在16—22oC的夜温范围内,夜温越高,果实发育越快②。本试验因条件所限未对夜温作专门研究,但从两年来试验结果看出,有较高夜温的中温棚和高温棚早期产量均较高,所以,夜温有一定的作用。鉴于夜温和昼温密切相关,在无加温设备的大棚内两者都只能通过放风时间长短来控制,为了使棚内昼温和夜温都能有利于辣椒的生长发育,必须注意掌握棚内的适宜温度。日本大棚甜椒棚温保持在 25” C③,北京等地的大棚甜椒定植初期棚温控制在 30—33” C,缓苗后降至 26—28o C,开花结果阶段保持在 25一30o C@。这些温度要求若无一定的控温设备较难掌握。根据我省大棚都无控温装置的实际情况,通过两年的试验,初步认为大棚辣椒在早春 3月至 5月盖膜期间,以 25“ C为放风与关闭放风口的温度标准,较为适宜。使昼间棚温维持在 25—30o C为宜。具体做法是:上午当棚温达 25“ C时开始通风并逐渐加大通风量,使棚温维持在25-30“C;下午当棚温降至 25” C时关闭放风口保温,使棚内有较高的夜温。这种棚温管理法既可避免昼间高温的危害,又能减少夜间低温的影响,对促进辣椒营养生长,提高早期产量均较有利。阴雨天,尚应坚持中午前后进行换气通风。三、结论 (一)中温棚辣椒生长发育好,植株生长稳健,早期产量高;高温棚植株营养生长旺,有徒长趋势,早期产量低于中温棚;低温棚植株生长矮小,早期产量最低。 (二)早X甜的杂种优势显著,其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在各温度处理棚内均较二个亲本为优,是适于我省大棚栽培的优良杂种一代组合。 (三)棚温对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是棚内气温、土温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在一定的密度下,大棚辣椒的早期产量是由平均单株采果数及平均单果重,两个构成产量的同亲共同影响的结果。 (五)我省大棚辣椒在3月至5月盖膜期间,以 25” C为放风与关闭放风口的温度标准,使昼间棚温维持在 25—30” C为宜。棚温对大棚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徐鹤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沈善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袁希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Dorland, R.E. and Y.W. went1974plant growth under controlledconditions Growth and fruiting ofthe chili pepper(capsicum annuum) Amer.J.Bot.34:393-401 2.加藤·田中守敏1971甜椒结果、果实膨大的研究第一报:甜椒的座果习性。园艺学会杂志40: 359-366 3.赵鸿钧1976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农业出版社 209-216页 4.聂和民、张福慢、杨志国等1979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北京出版社151-160页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利用CRISPR/Cas9敲除NbLFY基因延迟本氏烟开花时间
作者:宁宇;刘静;刘之洋;夏彭飞;袁希汉;徐海;陈龙正
关键词:本氏烟;LFY基因;CRISPR/Cas9;开花
-
苦瓜白粉病响应基因McMLO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作者:陈龙正;刘静;刘之洋;夏彭飞;袁希汉;宁宇
关键词:苦瓜;白粉病;McMLO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
耐热不结球白菜新品种‘热矮001’的选育
作者:徐海;宋波;陈龙正;樊小雪;袁希汉
关键词:不结球白菜;新品种;‘热矮001’;耐热
-
强雌性白皮苦瓜新品种‘白雪’的选育
作者:宋波;陈龙正;徐海;樊小雪;袁希汉
关键词:苦瓜;新品种;‘白雪’;强雌性
-
不同播种期对黄心乌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作者:宋波;徐海;樊小雪;陈龙正;袁希汉
关键词:黄心乌;播种期;农艺性状;营养品质
-
早熟苦瓜新品种秀玉3号
作者:陈龙正;宋波;徐海;樊小雪;袁希汉
关键词:
-
AF-701药剂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
作者:樊小雪;宋波;徐海;孙希生;袁希汉;陈龙正
关键词:AF-701溶液;保护地黄瓜;应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