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江苏省小麦秸秆养分垂直分布特征与不同茬高下麦秸养分归还量估算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顾克军 1 ; 顾东祥 1 ; 张斯梅 1 ; 张传辉 1 ; 石祖梁 1 ; 许博 1 ; 杨四军 1 ; 常志州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秸秆养分;留茬高度;秸秆还田

期刊名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ISSN: 2095-6819

年卷期: 2015 年 06 期

页码: 537-544

摘要: 为明确小麦植株不同层次的秸秆养分特征,科学估算不同留茬高度下麦秸养分还田量,通过采集江苏省生产上主推的9个春性品种和1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植株,用分层切断法,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4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5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 cm和>20 cm表示5段秸秆),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获取颖壳与穗轴,对植株各部分秸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基部0~20 cm范围内,4个层次秸秆干重占植株秸秆干重的比例都表现为半冬性品种大于春性品种,20 cm以上部分则相反;在同一空间层次上,春性品种的秸秆氮(N)与磷(P)含量高于半冬性品种,而秸秆钾(K)含量低于半冬性品种;春性小麦品种秸秆N与P含量都呈现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半冬性小麦品种从基部向上秸秆N含量变化不大,而P含量呈"U"型变化,两类品种秸秆K含量都表现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增加的趋势。在留茬10~20 cm且秸秆还田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与春性品种相比,半冬性品种秸秆N归还量高23.4%~26.9%,秸秆P归还量高16.7%~30.8%,而秸秆K归还量低20.4%~25.9%。江苏省小麦秸秆N、P、K总量分别为10.20×10~4、1.16×10~4t和19.52×10~4t,在留茬15 cm高时,小麦秸秆N、P、K养分归还量分别为4.90×10~4、0.56×10~4t和8.47×10~4t。江苏省2种类型小麦品种秸秆养分含量不同,在麦秸还田后不同麦区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有所不同。

  • 相关文献

[1]水稻秸秆养分垂直分布特征与不同留茬高度下还田养分估算.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许博,杨四军. 2017

[2]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李育娟,龚克成,刘红江,侯秀芬,孙志明. 2010

[3]不同还田量及还田方式下稻秸淋洗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赵亚慧,王宁,于建光,豆利岭,刘满强,焦加国. 2020

[4]苏北稻麦周年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冯国华,王健康,张会云,赵轶鹏,王静,常勇. 2018

[5]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李波,石晓旭,刘建,薛亚光,石吕,魏亚凤. 2021

[6]接种AM真菌和施氮对还田稻秆氮素释放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贾艳艳,杨文飞,杜小凤,王伟中,文廷刚,孙爱侠,诸俊,顾大路. 2020

[7]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麦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祥菊,周炜,王子臣,盛婧,陈留根. 2016

[8]氮肥减施与花生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氨挥发、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胡中泽,衣政伟,杨大柳,王安,陈留根,张岳芳,王显. 2022

[9]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单双季还田对麦田土壤肥力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传辉,杨四军,顾克军,顾东祥,石祖梁,张斯梅,常志州. 2013

[10]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张斯梅,顾克军,许博,张恒敢,顾东祥,石祖梁,张传辉,杨四军. 2016

[11]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 2017

[12]不同小麦品种及秸秆处置方式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 盛婧,孙国峰,吴纪中,刘红江,王鑫. 2016

[1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张四伟,张武益,王梁,朱利群,顾克军,章红运,卞新民. 2012

[14]秸秆还田对小麦碳氮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张传辉,杨四军,顾克军,顾东祥,石祖梁,张斯梅,常志州. 2013

[1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杨冬静,谢逸萍,张成玲,马居奎,唐伟,陈晶伟,孙厚俊. 2021

[16]刈割方式对杂交狼尾草产草量的影响. 刘敬阳,陈凤生,牟建梅. 2005

[17]不同生产条件下留茬高度对水稻秸秆可收集量的影响. 顾克军,杨四军,张斯梅,许博,陈涓,张恒敢. 2011

[18]稻茬高度影响轮作紫云英生长及还田效应. 周影,王琳,魏启舜,郭成宝,殷宏宝,周学珍. 2021

[19]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20]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超高茬麦(油)套稻”. 顾克礼.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