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枣园性诱剂不同放置间距对桃小食心虫诱捕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纯 1 ; 孔维娜 2 ; 赵龙龙 3 ; 贺润平 2 ; 李颖 4 ; 李捷 5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4.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性诱剂;间隔距离;枣园

期刊名称: 西北农业学报

ISSN: 1004-1389

年卷期: 2019 年 006 期

页码: 1014-10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用于防治桃小食心虫性诱剂的最佳间隔距离,于2017年在枣园设置5 m、10 m、15 m、20 m、25 m、30 m 6个不同间距的性诱剂诱捕器.结果表明:在山西省太谷县,随时间推移,性诱剂对枣园桃小食心虫的诱捕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7月26日出现诱蛾大高峰,7月6日诱捕量最低.性诱剂间隔距离为25 m时,对桃小食心虫的诱集动态与总诱捕量动态趋势基本一致且明显,与总诱捕量动态的相关性最高(R~2=0.949),最能反映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6个间隔距离的诱捕量差异显著,20 m的诱捕总量最多,大于20 m的间隔距离单盆平均诱捕量较多,小于20 m的间隔距离诱捕量较少.在20~30 m的处理中,25 m时呈现"高-低-高"趋势.诱捕密度随诱捕器间隔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回归方程为y=-0.000 08x~3+0.005 5x~2-0.119 4x+0.911 6,5 m和10 m时诱捕密度不稳定,15 m和20 m时趋于稳定,25 m时达到稳定.综上,认为25 m为性诱剂防治枣园桃小食心虫的最佳间隔距离,≤10 m时适合迷向防治,≥20m时适于诱捕防治.

  • 相关文献

[1]两类枣园昆虫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杜学梅,赵爱玲,王翠英,李登科,师光禄. 2010

[2]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师光禄,王有年,刘素琪,苗振旺,曹挥,李登科,张铁强,于同泉. 2006

[3]间种不同牧草枣园蜘蛛群落结构与特征. 黄敏佳,师光禄,李登科. 2007

[4]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 王有年,张铁强,李奕松,刘素琪,苗振旺,李登科,师光禄. 2007

[5]综合防治与常规防治下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比较. 师光禄,王有年,张铁强,杜艳丽,刘素琪,苗振旺,李登科,于同泉. 2007

[6]枣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 师光禄,刘素琪,曹挥,黄敏佳,席银宝,赵莉蔺,李登科,冯津. 2005

[7]间作苜蓿草枣园地表优势昆虫种类及优势度动态分析. 曹彦清,赵爱玲,李登科,王浩亮,杜娟. 2010

[8]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杜学梅,李登科,赵爱玲,师光禄. 2014

[9]绿盲蝽精氨酸激酶(AK)基因片段克隆及不同生境表达量研究. 周旭凌,张未仲,李捷,李庆亮,胡增丽,赵龙龙,刘朝红,尹蓉,杜海燕. 2017

[10]不同管理方式下的枣园各功能团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 赵爱玲,郝海娟,曹彦清,杜学梅,王海香,杜娟. 2011

[11]枣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研究. 王有年,赵爱玲,段丹丹,杜学梅,王海香,李登科,师光禄. 2010

[12]不同密度枣园植草草地生产性能对刈牧的响应. 朱慧森,杨富裕,刘忠宽,庞帝琼,孟林,杨凯,高文俊,许庆方. 2016

[13]枣园土壤中几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黄丽萍,帅芳,陈双建,杨萍,董冰,刘和. 2015

[14]桃小食心虫性诱芯合理有效使用方法的研究. 李霞,李先伟,赵志国,李捷,马瑞燕,聂磊云. 2011

[15]五种杀虫剂对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高越,张鹏九,赵劲宇,史高川,刘中芳,张慧,范仁俊. 2017

[16]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关春林,张苗,朱文雅. 2020

[17]关键环境因子对桃小食心虫出土羽化动态的影响. 赵飞,李捷,贺润平,孔维娜,邢鲲,高建武. 2017

[18]高效氯氰菊酯温敏微球对苹果树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郭瑞峰,高越,陆俊娇,史高川,张鹏九,刘中芳,范仁俊. 2017

[19]五株病原真菌对桃小食心虫的致病力. 李捷,朱永敏,薛皎亮,熊琦,赵飞,谢映平. 2012

[20]2.5%高效氟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苹果桃小食心虫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范仁俊,高越,张润祥,杜恩强,庾琴,郭贵明.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