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代玉立 1 ; 甘林 1 ; 廖蕾 1 ; 滕振勇 2 ; 卢学松 1 ; 杨秀娟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
2.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多位点单倍型;遗传结构;致病力;甜玉米;ISSR分子标记
期刊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ISSN: 1674-7968
年卷期: 2021 年 011 期
页码: 2198-221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由异旋孢腔菌(Cochlibolus heterostrophu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SCLB)是严重影响玉米(Zea mays)产量和品质的叶部真菌病害。为明确福建省甜玉米小斑病菌不同地理群体的群体遗传结构和致病性,本研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致病性测定法分析福建省7个甜玉米小斑病菌群体(南平,宁德,福州,三明,莆田,龙岩和漳州)的遗传结构和致病性。利用优化的13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98个位点,DNA多态性位点比例(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PL)为100.0%,福州群体的DNA多态性水平最高(PL=73.7%),龙岩和漳州群体的DNA多态性水平最低(58.6%和56.6%);从福建省7个地理群体中共检测到126个多位点单倍型(multilocus haplotype),未检测到共享单倍型,南平群体的多位点单倍型多样性(multilocus haplotype diversity, HS)最丰富(HS=0.323),龙岩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较低(HS=0.157)。南平与宁德、莆田与三明以及龙岩与漳州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ΦPT<0.088),群体内基因交流频繁(Nm>5),而其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高。遗传相似系数为0.768时,福建省126个多位点单倍型菌株被划分为8个遗传类群,相同地理来源的菌株相对较集中。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显示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81.9%和18.1%,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分化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主坐标(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oA)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分为2个遗传类群。致病性测定表明,7个地理来源病菌群体对4个抗感甜玉米品种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平均病情指数范围为36.42~59.23。病菌的致病力与菌株个体、地理来源以及玉米品种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但是,其致病力与菌株×品种(P=0.999)以及地理来源×品种(P=0.361)互作因子间在99%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为深入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变异及其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 相关文献
[1]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杨静民,祁月月,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 2020
[2]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代玉立,甘林,滕振勇,石妞妞,阮宏椿,杜宜新,廖蕾,陈福如,杨秀娟. 2018
[3]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分析. 甘林,代玉立,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8
[4]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效.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7
[5]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廖蕾,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6
[6]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7
[7]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甘林,代玉立,滕振勇,阮宏椿,杜宜新,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 2016
[8]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 代玉立,甘林,石妞妞,陈福如,杨秀娟. 2018
[9]福建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 杜宜新,阮宏椿,石妞妞,甘林,杨秀娟,陈福如. 2017
[10]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刘中华,林志坚,李华伟,许泳清,李国良,邱永祥,邱思鑫,汤浩. 2019
[11]不同仙草种源间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陈菁瑛,刘萍,黄颖桢,苏海兰. 2011
[12]利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白羽半番鸭亲本种群群体遗传结构. 缪中纬,段园园,郑嫩珠,朱志明,辛清武,陈晖. 2013
[13]基于SLAF-Seq技术的橄榄种质资源SNP标记开发与遗传关系鉴定. 沈朝贵,赖瑞联,陈瑾,冯新,陈义挺,韦晓霞,吴如健. 2024
[14]福建省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特征. 郑宇,姚凤銮,黄晓燕,丁雪玲,何玉仙,翁启勇. 2016
[15]福建省茶树品种资源初步关联分析. YANG Jun,杨军,KONG Xiang-rui,孔祥瑞. 2017
[16]短嘴型小鹅瘟病毒传播途径研究. 程晓霞,肖世峰,陈仕龙,朱小丽,林锋强,王劭,俞博,王锦祥,吴南洋,黄梅清,郑敏,陈少莺. 2016
[17]金皇2号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陈宏. 2019
[18]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 廖长见,张扬,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 2018
[19]甜玉米新品种闽甜73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李刚,陈子强,郭新睿,田大刚,胡昌泉,陈在杰,顾建强,王锋. 2021
[20]3个优质甜玉米品种幼苗及田间耐寒性分析. 詹鹏麟,张扬,林建新,卢和顶,许静,庄炜,陈山虎,廖长见.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香蕉枯萎病高效拮抗土著细菌的筛选及其防效
作者:甘林;代玉立;刘晓菲;兰成忠;杨秀娟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解淀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抑菌活性;防治效果
-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鞘腐病抗病性及生防菌剂防病效果研究
作者:阮妙鸿;郑秀琴;甘林;黄伟群;代玉立;兰成忠;杨秀娟
关键词:鲜食玉米;鞘腐病;抗性测定;生态位;生防菌剂;生物防治
-
复合生防菌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及其促生作用
作者:甘林;代玉立;兰成忠;刘晓菲;杨秀娟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复合生防菌;防治效果;促生作用
-
西藏墨脱地区枇杷新拟盘多毛孢菌培养特征及致病力分析
作者:甘林;姜帆;兰成忠;代玉立;何玉仙;杨秀娟
关键词:枇杷;新拟盘多毛孢菌;培养特征;致病力
-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和五种非禾本科作物的寄主选择性与寄主适合度及为害风险
作者:邱良妙;刘其全;陈秀琴;卢学松;刘必炮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玉米;禾本科植物;寄主选择性;适合度;为害风险
-
苯醚甲环唑浸种及苗期喷雾处理对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效果
作者:欧阳振华;甘林;郑秀琴;黄伟群;兰成忠;代玉立;杨秀娟
关键词:玉米顶腐病;苯醚甲环唑;浸种;喷雾
-
福建地区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杀菌剂筛选
作者:甘林;兰成忠;占仕发;陈艳辉;代玉立;杨秀娟
关键词: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生物学特征;致病力;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