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胡乃娟 1 ; 张四伟 2 ; 杨敏芳 2 ; 顾克军 2 ; 韩新忠 2 ; 张政文 2 ; 卞新民 2 ; 朱利群 2 ;

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稻麦轮作;土壤碳库

期刊名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030

年卷期: 2013 年 36 卷 04 期

页码: 7-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三季连续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三季秸秆均还田、两季稻秸还田、一季麦秸还田,且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旋耕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高于翻耕,但差异不显著;旋耕和翻耕对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旋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和翻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 相关文献

[1]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王志明,李生秀. 2000

[2]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氮素肥力的影响. 高亚军,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李生秀. 2000

[3]太湖地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孙小祥,常志州,靳红梅,沈明星,陆长婴,王海候. 2017

[4]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5]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麦草谷比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 顾克军,顾东祥,张斯梅,许博,杨四军,张恒敢,张传辉,石祖梁. 2014

[6]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张四伟,张武益,王梁,朱利群,顾克军,章红运,卞新民. 2012

[7]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江苏滨海盐碱土农田生产力和碳库的影响. 何苏南,陈环宇,郁凯,王凯,孙果丽,朱小梅,贺亭亭,邓晔,邢锦城,张倩,王绪奎,郁洁. 2024

[8]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盛婧,赵德华,陈留根. 2006

[9]免耕法在太湖稻麦轮作地区的应用效果. 潘遵谱,许学前,吴敬民. 1986

[10]长期定位施肥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蒋敏,沈明星,施林林,沈新平,戴其根. 2013

[11]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施林林,沈明星,蒋敏,陆长婴,王海侯,吴彤东,周新伟,沈新平. 2013

[12]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典型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研究. 马力,杨林章,沈明星,夏立忠,李运东,刘国华,殷士学. 2011

[13]稻麦两熟农田径流养分循环利用模式的能值分析与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朱冰莹,陈留根,盛婧,郑建初. 2019

[14]生物炭缓解稻麦轮作区小麦渍害胁迫的作用. 刘杨,刘晓宇,石春林,宣守丽,孙彬. 2017

[15]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渍害胁迫下稻麦轮作土壤的影响. 刘晓宇,刘杨,冯彦房,陈寅,石春林. 2021

[16]猪粪沼液施用对稻、麦产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黄红英,曹金留,常志州,曹云. 2013

[17]连续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 孙国峰,陈留根,刘红江,张岳芳,盛婧,郑建初. 2017

[18]缓释氮肥运筹对稻麦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许仙菊,马洪波,宁运旺,汪吉东,张永春. 2016

[19]长江下游典型稻麦轮作农田作物生产的限制养分分析. 张国发,侯朋福,章建伟,周燕,徐磊,李刚华,丁艳锋. 2022

[20]稻麦轮作制中的钾肥运筹效益. 朱培立,黄东迈,余晓鹤,王家骧,储国良,顾志权.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