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荔枝蝽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英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姚琼 1 ; 全林发 1 ; 徐淑 1 ; 董易之 1 ; 李文景 1 ; 陈炳旭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试验室

关键词: 荔枝蝽;生物学特性;触角;臭腺;预测预报;害虫防治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645-65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该虫以若虫及成虫吸食寄主植物的嫩芽、嫩梢、花穗和幼果,成虫和3龄以上若虫是传播龙眼鬼帚病病原体的传病介体昆虫。本文综述了近60年来国内荔枝蝽的研究情况,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详尽的荔枝蝽研究现状,以期为该虫的深入研究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荔枝蝽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年发生1代,若虫期80 d左右,成虫寿命为203~371 d,单雌产卵总量190粒左右,在习性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嫩梢性。近年来,通过荔枝蝽触角感受器分类及分布观察,触角转录组数据测定和分析,臭腺解剖观察以及臭腺分泌物组分分析,对该虫触角和臭腺两大器官组织已有较深入研究及了解。目前,荔枝蝽的发生期主要通过卵巢发育分级法进行预测预报,对该虫的防治仍然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辅的策略。其中,荔枝蝽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报道最多,主要集中在天敌的保护利用和生物源农药的应用。由于荔枝蝽虫源的季节性制约和发生为害地域限制,对该虫的研究进展缓慢,深层次的研究较少,且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也比较窄。从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角度探明荔枝蝽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与寄主植物、天敌及共生菌间的互作关系,以及抗药性机理等,将为荔枝蝽绿色防治技术带来新思路。

  • 相关文献

[1]荔枝蝽发生期预测与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董易之,全林发,李文景,姚琼,徐淑,陈炳旭. 2022

[2]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示范试验. 张宝鑫,郑苑,宋子伟,冯新霞. 2020

[3]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郭义,赵灿,李君摘,李敦松. 2020

[4]利用人工寄主卵繁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 刘志诚,王志勇,孙姒纫,刘建峰,杨五烘. 1986

[5]荔枝蝽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陈炳旭,董易之,陆恒. 2009

[6]桔小实蝇本地寄生蜂长尾全裂茧蜂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范一霖,郑苑,章玉苹,钟娟,李敦松. 2013

[7]班氏跳小蜂触角及其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高燕,曾宪儒,韦德卫,曾涛,于永浩. 2013

[8]荔枝蛀蒂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 赵之亭,李鹏燕,陈炳旭,曾鑫年,张晓薇. 2012

[9]荔枝粗胫翠尺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成家宁,陈炳旭,曾鑫年,李鹏燕,董易之,徐淑. 2012

[10]草地贪夜蛾及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常亚军,廖永林,蒋兴川,王桂荣,杨斌. 2019

[11]LED白光对荔枝蒂蛀虫繁殖的影响及其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李文景,全林发,董易之,姚琼,徐淑,陈炳旭. 2021

[12]结合信息物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自传播技术研究进展. 刘平平,李思洁,邓海滨,张景欣,沈会芳,孙大元,杨祁云,蒲小明. 2024

[13]微孢子虫生物防治的研先进展. 杨琼,郑祥明,吴福泉,唐翠明. 2003

[14]黄毛鼠种群数量中、长期测报模型的研究. 冯志勇,黄秀清,颜世祥,叶冠良,林汉杰. 2000

[15]卵巢解剖在我国迁飞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齐国君,芦芳,胡高,王凤英,高燕,吕利华. 2011

[16]荔枝蛀蒂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研究. 冼继东,彭埃天,姜子德. 2011

[17]黄毛鼠种群数量中、长期测报模型的研究. 冯志勇,黄秀清,颜世祥,叶冠良,林汉杰. 2001

[18]广东省黄毛鼠的发生现状与可持续控害策略. 冯志勇,黄立胜,姚丹丹,林森馨,高志祥,隋晶晶. 2007

[19]区域性小菜蛾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李振宇,冯夏. 2016

[20]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寄生帚梗柱孢霉. 盖云鹏,潘汝谦,徐大高,邓铭光,丁三寅.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