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马岩松
1
;
刘章雄
2
;
文自翔
2
;
魏淑红
2
;
杨春明
2
;
王会才
2
;
杨春燕
2
;
卢为国
2
;
徐冉
2
;
张万海
2
;
吴纪安
2
;
胡国华
2
;
栾晓燕
2
;
付亚书
2
;
王曙明
2
;
韩天富
2
;
张孟臣
2
;
张磊
2
;
苑保军
2
;
郭勇
2
;
Jochen C.REIF
2
;
江勇
2
;
李文滨
2
;
王德春
2
;
邱丽娟
3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Department of Plant, Soil and Microbial Scienc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农科所;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科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Department of Breeding Research, 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Crop Plant Research (IPK)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Department of Plant, Soil and Microbial Scienc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农科所;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科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Department of Breeding Research, 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Crop Plant Research (IPK)
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Department of Plant, Soil and Microbial Science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农科所;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科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Department of Breeding Research, 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Crop Plant Research (IPK);
关键词: 大豆;百粒重;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遗传结构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43-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一定条件下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其遗传增益不明显。本研究对280份大豆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通过混合线性模型预测获得品种百粒重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同时利用分布在大豆全基因组的5361个SNP标记鉴定参试品种基因型,结合随机回归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和交互验证方法,探讨了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变化范围为–0.15~+0.75;群体构成方式对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影响明显;亚群内的预测准确度(+0.24~+0.75)高于亚群间(-0.15~+0.29);当群体间遗传距离由0.1566增加到0.2201时,预测准确度下降27.87%;相比随机构建的训练群体,基于群体遗传结构构建的训练群体能将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提高2.34%。本研究明确了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阐明了群体结构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相关文献
[1]熟期与品质性状对东北大豆发芽率影响的研究. 范旭红,孟凡凡,郑宇宏,张云峰,孙星邈,王明亮,王曙明. 2015
[2]九育27玉米及其种植要点. 张岩,赵华. 2007
[3]吉林省湿润冷凉区风灾对玉米品种百粒重的影响. 吴彦波,方向前,付稀厚,孙国臣. 2015
[4]不同化控剂处理对杂交大豆制种催熟效果的影响. 王鹏年,刘大壮,闫昊,张井勇,赵丽梅,张伟,郑宇宏,王亮. 2024
[5]玉米子粒大小及其衡量方法. 荆绍凌,李淑华,才卓,孙志超,代玉仙,路明,许明学. 2010
[6]“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英慧,刘燕,关荣霞,魏淑红,杨光宇,周新安,张孟臣,杨春燕,朱保葛,李卫东,刘学义,徐冉,孙君明,朱申龙,赵团结,刘章雄,常汝镇,邱丽娟. 2007
[7]利用AFLP和SSAP研究短芒大麦突变系种群遗传多样性. 单晓辉,李毅丹,李彦舫,原亚萍. 2012
[8]"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英慧,刘燕,关荣霞,魏淑红,杨光宇,周新安,张孟臣,杨春燕,朱保葛,李卫东,刘学义,徐冉,孙君明,朱申龙,赵团结,刘章雄,常汝镇,邱丽娟. 2007
[9]玉米骨干自交系吉853的遗传结构初探. 路明,王敏,张洪艳,张宏伟,刘文国. 2011
[10]松辽白鹅Myf5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相关研究. 吴俊波,朴海仙,金一,李振远,金海国. 2011
[11]大豆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赵桂兰. 2004
[12]杂交大豆开发的进展与问题. Huan Sun,孙寰. 2012
[13]吉林省新育成大豆品种SSR指纹图谱身份证的构建. CHEN Liang,陈亮,范旭红,FAN Xuhong,ZHENG Yuhong. 2015
[14]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王跃强,王曙明,赵丽梅,孙寰,李建平. 2004
[15]吉林省大豆生产回顾与展望. 闫晓艳,邱强,石一鸣. 2004
[16]吉林省大豆生产回顾与展望. 闫晓艳,邱强,石一鸣. 2004
[17]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对大豆脂肪含量的影响. 闫日红,杨光宇,王昱,刘宝泉,杨振宇. 2003
[18]世界大豆育种研究进展与动向. 王曙明,王跃强,赵丽梅,孙寰. 2004
[19]杂交大豆合理群体结构的研究. 闫晓艳,邱强,石一鸣. 2006
[20]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研究与展望. 富健,王新风,孟凡刚,马巍.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大豆芽期耐旱性QTL定位及相关基因挖掘
作者:谢建国;王明亮;张云峰;孟凡凡;郑宇宏;李广;孙星邈;范旭红;杨振宇;王曙明;蒋洪蔚
关键词:大豆芽期耐旱;资源鉴定;QTL定位;候选基因;单倍型
-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作者:孔丽丽;尹彩侠;张磊;刘志全;侯云鹏;高洪军;徐新朋
关键词:黑土区;玉米产量;环境效应;控释氮肥;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平衡
-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的选育研究
作者:谢建国;王曙明;蒋洪蔚;王明亮;李广;张云峰;刘井莉;郑宇宏
关键词:大豆;品种;吉育2517;高蛋白;高产;栽培模式
-
特用大豆新品种吉青7号的选育研究
作者:朱旭;李楠;杨春明;禚绍刚;王梓钰;李毅丹;牛陆;贺红霞
关键词:特用大豆;吉青7号;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展望
-
吉林黑土区基于玉米高产和环境友好的增效氮肥适宜用量研究
作者:杨建;张之鑫;武巍;宋志锋;钱雪燕;张磊;李海燕
关键词:玉米;黑土区;增效氮肥;氮素利用率;氮素平衡
-
种植密度对水稻湿润覆膜栽培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孙日丹;孙海波;赵鑫;贾立辉;丁博;李善龙;李涛;曹铁华;郭盛楠;张磊;梁烜赫
关键词:水稻;种植密度;湿润覆膜;群体结构;产量;影响
-
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赵鑫;张磊;武俊男;梁烜赫;李善龙;李涛;李雨桐;江登宇;闫寒;贾立辉;李海燕;曹铁华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