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鲜食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及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代玉立 1 ; 甘林 1 ; 滕振勇 2 ; 陈伟 2 ; 卢学松 1 ; 杨秀娟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

2.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

关键词: 鲜食玉米;玉米大斑病;为害损失;经济阈值;抗性分级标准;福建省

期刊名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4 期

页码: 71-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药次数人为造成田间不同病情梯度,建立病情指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模型,制定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同样条件下,以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模型推算不同抗性玉米品种科学用药时期和次数,制定鲜食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玉米大斑病全部叶片病情指数与种植天数的回归方程。玉米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大斑病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玉米全部叶和功能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在用药次数依次为1,2,3和4次条件下,基于全部叶病情指数乳熟期(R3)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分别是14.63,17.88,18.72和22.06,基于功能叶病情指数分别是7.74,10.43,12.24和16.80。基于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济阈值及玉米籽粒建成期(R2)功能叶病情指数(DI),建议玉米品种抗性分级标准为:DI≤15为抗病(R),1545为感病(S)。【结论】建立了福建省鲜食玉米大斑病田间病情消长动态理论模型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模型,制定了玉米大斑病的经济阈值和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分级标准。

  • 相关文献

[1]福建省鲜食玉米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廖长见,张扬,陈山虎,许静,詹鹏麟. 2023

[2]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杨静民,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2019

[3]南京裂爪螨种群密度与新竹产量的关系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季洁,张艳璇,刘巧云,宋美官. 2001

[4]福建旅游农业发展与闽台合作. 刘克辉. 2006

[5]台湾的生态工法及对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的反思. 李建华. 2006

[6]深化闽台农业合作 促进海峡经济区建设. 翁伯琦,曾玉荣,郑百龙,周琼,杨勋华,吴越,池敏青,刘玲. 2009

[7]观光生态农业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以福建省龙海市龙佳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 黄毅斌,柯碧南,杨淑芬,林良美,应朝阳,翁伯奇. 2005

[8]福建省土壤—作物系统硫肥效应研究. 彭嘉桂,章明清,蔡阿瑜,杨杰,林琼,魏峰. 1998

[9]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与模式选择. 曾玉荣,翁伯琦. 2006

[10]闽台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与构建设想. 刘健宏,丁中文. 2007

[11]气候变化对福建省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王义祥,翁伯琦,邢世和. 2009

[12]发展良性生态茶园促进茶业优化升级——关于福建生态茶园建设的一些再思考. 张文锦. 2009

[13]福建省水稻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翁国华. 2002

[14]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分析. ^A周江梅^B1%^A曾玉荣^B2%^A蔡春继^B3%^A吴越^B4. 2005

[15]福建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思考. 刘碧云,黄献光. 2016

[16]福建省粮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王海平,许标文,陈志峰,曾玉荣. 2015

[17]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春兰. 2016

[18]福建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刘碧云,黄献光,杨小萍,林梅. 2016

[19]构建服务“三农”科技培训有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刘碧云,黄献光,郑熙,黄春兰,林雄. 2013

[20]人均GDP2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福建和谐社会建设. 邓启明,黄跃东,蔡雪雄.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