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北部湾盆地古近纪断裂体系发育及其控盆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雨晴 1 ; 吴智平 1 ; 王毅 1 ; 程燕君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关键词: 断裂体系;盆地结构;构造演化;北部湾盆地;南海

期刊名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1964

年卷期: 2020 年 02 期

页码: 341-351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加深对北部湾盆地裂陷结构发育与转型过程的认识,运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古近纪断裂体系的发育及控盆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详细刻画主干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基础上,明确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性,进而基于各凹陷结构的精细解剖,综合平衡剖面恢复和沉降中心研究阐述了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探讨了古近纪断裂体系的控盆机制,认为板块调整事件造成的区域应力场的转变控制了断裂体系的时空差异,进而造成了盆地结构的发育和转型.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北部湾盆地主干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3个期次,NE向控盆时期(65.0~56.0 Ma)、NEE向控盆时期(56.0~37.8 Ma)和近EW向控盆时期(37.8~23.0 Ma),各时期控盆断裂的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130, 155, 175 m/Ma.这3个阶段控盆断裂表现出来的优势方向的转变揭示了古近纪区域伸展应力场的顺时针转变,同时伴随着走滑效应的增强.受上述断裂体系控制,盆地的裂陷结构相应的经历了简单伸展半地堑、复杂伸展半地堑和走滑改造半地堑3个阶段,沉降中心的展布受控于断裂活动同样经历了NE→NEE→近EW向的顺时针转变.北部湾盆地断裂体系及其控制下的裂陷结构演化与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古南海的拖曳俯冲所引起的区域应力场性质和方向的转变密切相关.

  • 相关文献

[1]南海南部礼乐盆地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响应. 刘雨晴,吴智平,张杰,贾博,刘一鸣,段亮,张道军,裴健翔. 2018

[2]中国南海礼乐盆地新生代断裂体系的发育与演化. 吴智平,刘雨晴,张杰,贾博,刘一鸣,段亮,张道军,裴健翔. 2018

[3]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赵淑娟,李三忠,索艳慧,郭玲莉,戴黎明,姜素华,汪刚. 2017

[4]鲁西地块新生代断裂体系活动性与深部动力机制. 李少俊,李三忠,李玺瑶,索艳慧,王鹏程,王倩,张剑,周在征. 2018

[5]埕北凹陷及邻区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格局. 刘一鸣,吴智平,刘丽芳,张晓庆,李伟,陈少平,郝鑫. 2019

[6]南海北缘古近纪裂陷结构时空差异及控制因素——以珠江口盆地为例. 刘雨晴,吴智平,程燕君,吴克强,何敏,张杰,张勐,陈明明. 2019

[7]东营凹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其演化. 张飞鹏,吴智平,李伟,张岱秀,张顺. 2018

[8]上下扬子构造演化及叠合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庞玉茂,张训华,肖国林,温珍河,郭兴伟,孙建伟,赵维娜. 2016

[9]菲律宾海盆磁条带特征及61Ma以来的海底扩张过程重建. 夏成龙,郑彦鹏,董冬冬,瞿洪宝,张学贤,李先锋,华清峰. 2017

[10]东亚原特提斯洋(Ⅴ):北界西段陆缘属性及微陆块拼合. 李三忠,李涛,赵淑娟,李玺瑶,刘鑫,郭玲莉,于胜尧,李少俊. 2017

[11]南黄海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进展. 吴德城,侯方辉. 2017

[12]郯庐断裂带渤南段构造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张婧,李伟,吴智平,李春锐,杨波,张晓庆. 2017

[13]东亚原特提斯洋(Ⅳ):北界西段早古生代构造变形. 李三忠,李涛,赵淑娟,李玺瑶,刘鑫,郭玲莉,于胜尧,李少俊. 2017

[14]南黄海中部隆起印支面剥蚀量恢复与演化过程——来自CSDP-2井的证据. 庞玉茂,郭兴伟,张训华,韩作振,朱晓青,侯方辉,蔡来星. 2019

[15]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 卢姝男,吴智平,程燕君,李旭. 2018

[16]西北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特征. 姜素华,张雯,李三忠,汪刚,曹伟,索艳慧,陆蕾蕾,姜衍,赵斐宇. 2019

[17]不同流域细鳞鱼染色体演化的初步研究. XU Ge-feng,徐革锋,LIU Yang,刘洋. 2008

[18]"五国六方"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概况——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文莱与台湾的比较. 韩杨,刘利,杨子江. 2013

[19]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贾晓平,李纯厚. 2002

[20]南海区多鱼种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李永振,陈国宝,赵宪勇,陈毓桢,孙典荣,陈丕茂,张旭丰.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