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海藻中铅形态化合物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景喜 1 ; 孙承君 1 ; 郑立 1 ; 蒋凤华 1 ; 尹晓斐 1 ; 陈军辉 1 ; 王小如 1 ;

作者机构: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铅形态分析;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铅;藻类

期刊名称: 分析化学

ISSN: 0253-3820

年卷期: 2016 年 11 期

页码: 1659-1664

收录情况: SC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CE)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铅离子(Pb(Ⅱ))、三甲基铅(TML)和三乙基铅(TEL)3种不同形态铅化合物的方法,以及海藻中不同形态铅化合物的提取技术,实现了海藻中3种铅形态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70 mmol/L H_3BO_3-17.5 mmol/L Na_2B_4O_7(pH 8.90)为缓冲溶液,在最佳CE-ICP-MS条件下3种铅化合物20 min内可实现有效分离,重现性较好,迁移时间RSD<4%,峰面积的RSD<5%;在10~200μg/L范围内3种铅化合物线性较好,相关系数大于0.90;Pb(Ⅱ)、TML和TEL的CE-ICP-MS检出限(3S/N,以Pb计)分别为0.091,0.023和0.030μg/L;采用分步提取海藻中Pb元素,提取率高达80%以上,以藻体为基底Pb(Ⅱ),TML和TEL回收率分别为103.6%,95.7%和90.6%;通过检测紫菜和海带中铅含量,结果显示藻体内Pb主要以Pb(Ⅱ)形式存在。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样品消耗量少等优点,可为海藻及其它海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 相关文献

[1]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 王菁,陈家长,孟顺龙. 2013

[2]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藻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孙祖莉,王晶,杨贤庆,魏涯,李春生,相悦,赵永强. 2020

[3]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古长庆,李君文,晁福寰,宋农,郑金来,王新为,邵萍,刘聪,樊恩源,梁舜华. 2004

[4]背角无齿蚌幼蚌食物中的藻类组成. 苏彦平,陈修报,刘洪波,武秀国,杨健. 2014

[5]中国北方盐田和盐湖高盐水域藻类的初步研究. 马志珍. 1995

[6]藻类食品安全性评价与产品开发. 周德庆,李振,柳淑芳,姜桥,孟娣. 2006

[7]鲢摄食人工投喂藻类碳收支的实验研究. 陈中祥,战培荣,牟振波,覃东立. 2014

[8]贝藻处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曲克明,卜雪峰,马绍赛. 2006

[9]络合铜对藻类、车轮虫的杀灭试验及对鳜鱼的安全性试验. 任撑住,李进,姜兰,邹为民,梁爱玲. 2004

[10]条浒苔与稻壳共热解协同效应. 王爽,孙超群,胡亚敏,王谦,林骁驰,曹斌,徐姗楠. 2017

[11]不同养殖类型池塘藻类群落特征. 武秀国,苏彦平,陈修报,刘洪波,戈贤平,杨健. 2015

[12]鲢鳙鱼和藻类治理关系的初步研究. 段金荣,张宪中,刘凯,徐东坡,张敏莹,施炜纲. 2009

[13]去除鱼类土腥味养殖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 顾兆俊,朱浩,刘兴国,唐荣. 2014

[14]水生藻类的环境指示作用. 冯天翼,宋超,陈家长. 2011

[15]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 孙志伟,邱丽华,段舜山,蔡卓平,李卓佳. 2015

[16]水生藻类的环境指示作用(英文). 冯天翼,宋超,陈家长. 2012

[17]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王亚军,刘春花,林文辉,王芳,石存斌,吴淑勤. 2015

[18]底泥扰动对池塘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 朱浩,刘兴国,吴宗凡,王小冬,时旭,田昌凤. 2014

[19]南麂列岛贝藻生物的调查. 林龙山,陶康华,袁峻峰. 1999

[20]渔业养殖区藻源溶解性有机质性质特征对汞甲基化影响. 葛婧婧,何鑫龙,江韬,李凯彬,聂湘平,吴胜春,梁鹏.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