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示范效果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史向远 1 ; 籍增顺 1 ; 周静 1 ; 李永平 1 ; 张晓晨 1 ; 王秀红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群体结构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15 年 43 卷 04 期

页码: 411-414

摘要: 为解决晋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产量低而不稳的技术问题,2013—2014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刘家垣镇西义村示范了"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结果显示,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运旱618、长8744、临丰3号和晋麦47号)在返青期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临丰3号、晋麦47号和长8744的单株分蘖数、大分蘖数及次生根数在返青期还显著高于地膜覆盖;示范田株高、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与地膜覆盖持平或略高,显著高于常规种植,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协调性。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理论产量从高到低为运旱618>长8744>晋麦47号>临丰3号,其中前3个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地膜覆盖产量>常规种植产量。田间实打实收测产可知,示范田平均公顷产量为6 532.5 kg,比非示范田公顷产量(4 884 kg)增产33.7%。总体来看,应用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分蘖数和次生根、提高旱地小麦抗逆能力、促进群体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稳产增产。

  • 相关文献

[1]晋中晚熟冬小麦“窄行稀条播”的群体质量和产量效应. 田森林,李慧明,白文斌. 2012

[2]微孔膜覆盖穴播小麦生态效应研究. 崔欢虎,张鸿杰,徐建兵,梁维治,马爱平,池宝亮,陈奇恩. 2000

[3]旱地冬小麦害虫综合综合技术体系研究. 尹青云,郑王义. 1997

[4]闻喜县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及增产途径. 贺福中,郭志利. 1992

[5]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生态效应研究. 崔欢虎,靖华,赵海桢,张俊灵,王笳. 2006

[6]半干旱地区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研究. 崔欢虎,张松令,张鸿杰,徐建兵,郑王义,马爱萍. 1997

[7]旱地冬小麦主要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卫云宗,乔蕊清,谢福来,刘玲玲,宁东贤. 1999

[8]旱地冬小麦不同肥料品种的施肥效应研究. 程麦风,屈会选,党建友. 2005

[9]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 2015

[10]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2015

[11]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生态效应研究. 马爱平,史忠良,谢福来. 2005

[12]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2016

[13]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对土壤微生境及产量的影响. 马爱平,靖华,亢秀丽,崔欢虎,赵海桢,张俊灵,王笳. 2006

[14]优质高产旱地冬小麦新品种晋麦68的选育. 白冬梅,任杰成,左联忠,王彩萍,赵吉平,杨文龙. 2002

[15]旱地冬小麦不同肥料品种的施肥效应研究. 王裕智. 2005

[16]旱地小麦集水补灌增产效应和水分生产效率研究. 马爱平,史忠良,崔欢虎,张鸿杰,逯腊虎. 2002

[17]旱地冬小麦黑色液膜覆盖的增产效应研究. 闫翠萍. 2002

[18]特旱年旱地小麦缓释肥的增产效应. 阎翠萍,陈爱苹,鲁晋秀,郭亮虎. 2001

[19]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山西省青狗尾草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耀元,任彦鑫,禾璐,张雁明,张彬,王兴春,李红英,韩渊怀. 2016

[20]山西玉米丝黑穗病菌SSR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李新凤,尉天春,王雪梅,姜晓东,杨俊伟,冯铸,王建明.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