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杂草化学防治效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贵 1 ; 冒宇翔 2 ; 沈俊明 2 ; 薛林 2 ; 王晓琳 1 ; 张自常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除草剂;杂草;水稻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6 年 29 卷 05 期

页码: 1102-110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及其与化学除草剂相互作用对水稻田杂草控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全量深埋还田、秸秆不还田4种方式下不同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0、207、414、621、828 g/hm2)对水稻田主要杂草控制效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田千金子、稗草、鸭舌草、水苋菜、异型莎草等杂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全量覆盖还田和全量浅旋还田效果明显优于全量深埋还田效果。同时小麦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较低剂量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对鸭舌草、千金子控制效果,药后45 d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结合207 g/hm2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对杂草总体控制效果在95%以上,优于414 g/hm2单独使用效果,而与推荐剂量(621 g/hm2)单独使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可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还田与化学除草剂协同作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虽然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不同剂量除草剂对水稻有效分蘖数和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1/3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在抑制杂草危害、促进水稻产量方面与推荐剂量效果相当,水稻有效分蘖数较空白对照增加44.4%,株高增加12.9%,产量增加51.2%,均明显优于秸秆单独还田和除草剂单独使用效果。生产上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的物理作用和化感作用延缓杂草萌发和生长,减少水稻田杂草发生数量,同时配合50%推荐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来有效控制水稻田杂草危害和提高水稻产量,降低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使用量50%左右。

  • 相关文献

[1]麦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付佑胜,刘伟中,张凯,曹凯歌,赵桂东. 2019

[2]速除防除直播稻田杂草的安全性. 李宜慰,娄远来,吴建荣,储西平,章稳宏,苏小东,董红. 2006

[3]小麦秸秆高留茬情况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直播水稻田杂草的影响. 付佑胜,张凯,刘伟中,周长勇,曹凯歌,赵桂东. 2019

[4]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对水稻的化感效应. YU Jian-guang,于建光,GU Yuan,顾元,CHANG Zhi-zhou,常志州. 2012

[5]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对水稻的化感效应. 于建光,顾元,常志州,李瑞鹏. 2013

[6]速除·新野等防除旱直播稻田杂草效果研究. 李建伟,秦玉金. 2008

[7]异丙·丁·苄WP对水稻小苗机插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 李建伟,储西平,娄远来,明亮,储寅芳,周益民. 2011

[8]江苏沿海地区棉花苗床期杂草防除药剂的筛选. 徐文华,王瑞明,陈志梅,周汝苓. 2003

[9]夏大豆田杂草消长规律及不同除草剂应用效果试验. 李茹,赵桂东,付佑胜. 2013

[10]丁·恶乳油防除茄科蔬菜田杂草的效果. 李茹,熊战之,陈香华,付佑胜,郭小山,赵桂东. 2006

[11]21%油壮胶悬剂防除稻茬移栽油菜田杂草研究. 赵延存,娄远来,刘凤权,李万梅,唐为爱. 2006

[12]50%速除可湿性粉剂防除麦套稻田杂草用药适期研究. 吴建荣,李建伟,焦骏森. 2005

[13]除草剂包衣复混肥防治油菜田杂草. 杨红福,储国良,吉沐祥. 2007

[14]小麦种衣剂及麦田高效除草剂方案筛选. 陈卫宇,陈传翔,谷涛,吴承东,王健生. 2019

[15]江苏省稻田杂草的发生现状与防控建议. 王红春,徐蓬,孙钰晨,娄远来,徐松春. 2019

[16]徐淮地区甘薯田主要杂草种类及防除技术. 孙厚俊,杨冬静,徐振,张成玲,赵永强,谢逸萍. 2017

[17]直播稻田杂草综合防除策略及除草剂安全性评析. 吴爱民. 2006

[18]玉米秸秆覆盖还田结合化学除草剂对水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冒宇翔,李贵,沈俊明,薛林,王晓琳. 2014

[19]绿黄隆在小麦种子中的残留量测定. 蒋玉琴,邵明成,夏民洲. 1991

[20]除草剂对棉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 吴建荣,吉荣龙,崔必波,李春宏.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