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施肥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成己 1 ; 潘根兴 2 ; 田有国 3 ; 李恋卿 2 ; 张旭辉 2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2.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关键词: 长期试验;施肥;农田土壤;土壤有机碳;土壤固碳;跨地域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ISSN: 1674-7232

年卷期: 2010 年 07 期

页码: 94-10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收集整理1979~2008年中国长期施肥试验文献,提取和整合了这些长期施肥试验中农田表土有机碳的资料.采用有效文献涉及中国大陆23个省区的70个长期试验点(其中旱地42个,水田28个),涵盖16种土壤类型.总样本481个(旱地346个,水田135个).将施肥处理分为6种类型:N:无机氮肥;NP:无机氮磷肥配施;NPK:无机氮磷钾肥配施;O:单施有机肥;OF:有机无机肥配施和其他非平衡施肥(如单施磷或钾,磷钾配施和氮钾配施等).按农田土壤总体和区分旱地与水田两种农业利用类型,分别统计分析一种施肥处理下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于特定试验对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些长期试验不同施肥处理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在时间上成总体上升趋势,旱地和水田表土有机碳年均变化量分别介于?0.14~0.60和?0.12~0.70g·kg?1·a?1之间,年均增量分别为0.13和0.19g/kg.水田增长高于旱地.不同长期试验地点间施肥处理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积累趋势相似,而且与单施氮肥和化肥相比,有机施肥和化肥配合平衡施肥普遍较大幅度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积累速率.尽管随着试验持续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增幅存在下降趋势,但良好施肥的固碳效应在旱地土壤中可持续15年以上,在稻田可持续20年以上,且其技术效应的幅度仍然十分明显.因此,良好施肥管理的推广可以作为促进中国农田生产力和土壤长期固碳潜力的重要技术途径.

  • 相关文献

[1]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王成己,胡忠良,李艳春,王义祥,黄毅斌,翁伯琦. 2014

[2]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黄泥田耕层有机碳固存及生产力的影响. 王飞,李清华,林诚,钟少杰,何春梅,刘玉洁. 2015

[3]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控思路与技术对策研究. 翁伯琦,刘朋虎,张伟利,黄颖,王义祥. 2015

[4]生物黑炭和氮肥配施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值的影响. 吴志丹,江福英,王峰,朱留刚,张磊. 2013

[5]2012年度生物黑炭茶园应用技术示范小结. 江福英,吴志丹,王峰,张磊. 2013

[6]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王利民,黄东风,李清华,何春梅,张辉,刘彩玲,栗方亮,黄毅斌. 2018

[7]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小生境类型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廖洪凯,李娟,龙健,张文娟,刘灵飞. 2013

[8]不同施氮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陈玉真,王峰,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张文锦. 2014

[9]不同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王义祥,叶菁,黄毅斌,王成己,翁伯琦,刘韬. 2015

[10]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特征. 陈涵贞,苏德森,吕新,徐辉,林汝楷,江宝兴. 2011

[11]不同垦殖方式下茶园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特征研究. 王义祥,罗旭辉,叶菁,应朝阳,翁伯琦. 2016

[12]豆科绿肥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模拟研究. 叶菁,王义祥,王峰,黄毅斌,翁伯琦. 2016

[13]不同菌渣肥施用量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王义祥,王峰,叶菁,黄勤楼,黄毅斌,翁伯琦,郑百龙. 2013

[14]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峰,翁伯琦,王义祥. 2009

[15]有机肥替代化肥与生物炭配施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王莎莎,陈俊玲,张晓杰,李艳春,陈华,王义祥. 2025

[16]5个热带豆科牧草洗涤纤维的生育期动态及其施肥响应. 潘伟彬,陈志彤,陈恩,黄毅斌. 2008

[17]平和蜜柚果园施肥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陈小明,黄双勇,黄新忠,曾少敏. 2017

[18]黄泥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组成对施肥的响应. 聂三安,王祎,雷秀美,赵丽霞,林瑞余,王飞,邢世和. 2018

[19]平和琯溪蜜柚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及带走量分析. 李清华. 2021

[20]影响琯溪蜜柚汁胞粒化因素调查及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孔庆波,张青,栗方亮,庄木来.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