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谷学佳 1 ; 王玉峰 1 ; 孙阳 2 ; 周雪全 3 ; 曾媛 3 ; 王军 3 ; 司洋 3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2.黑龙江省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3.黑龙江省兴凯湖农场
关键词: 增苗减氮;水稻;氮素流失;氮素利用率;氮素平衡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21 年 009 期
页码: 64-7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研究旨在探讨增苗减氮的栽培方式对水稻的氮素流失及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氮磷流失防控奠定基础。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增苗减氮处理对地表径流氮素流失、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和秧苗数的增加总氮流失量显著降低,插秧前流失量占全生育期60%以上,总氮流失量最高为常规处理(T2)达到11.80 kg/hm2,T3~T6处理比T2降低13.42%~53.52%。与T2处理相比,T3~T6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86%~28.99%,偏生产力提高3.40%~24.98%。随着施氮量的降低和秧苗数的增加氮素盈余量降低,T2~T6处理氮素盈余量分别为20.55 kg/hm2、15.23 kg/hm2、16.10 kg/hm2、6.33 kg/hm2和-10.62 kg/hm2。该试验表明适度的增加秧苗密度、减少氮肥投入能够减少氮素流失,提升氮素利用效率,保障土壤氮素平衡。
- 相关文献
[1]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谷学佳,王玉峰,张磊,王开军,刘志发,陈磊. 2017
[2]控释氮肥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及土壤-作物体系内氮素平衡的影响. 郑雨,李玉影,韩晓日,姬景红,刘双全,佟玉欣,李杰. 2017
[3]增密减氮对嫩单18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周超,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王俊强,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孙培元,武琳琳. 2019
[4]硝化抑制剂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pH值和无机氮的影响. 方玉凤,王晓燕,庞荔丹,宋鹏慧,戴建军. 2015
[5]不同矿物质对水稻氮素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王玉峰. 2007
[6]利用~(15)N标记研究大豆叶面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李灿东,刘秀芝,郭泰,王志新,郑伟,张振宇,郭美玲,李于. 2015
[7]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王爽,孙磊,陈雪丽,谷学佳,李伟群,王晓军,张磊,刘颖,潘亚清,王玉峰*. 2013
[8]控释尿素对黑龙江省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郑雨,唐树梅,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 2014
[9]寒地水稻旱育壮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孙世臣,洛育,张凤鸣,白良明,姜树坤,姜辉. 2013
[10]细胞凋亡抑制剂对水稻花培的影响. 吕晓波. 2002
[11]酸化矿质混配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英. 1999
[12]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耐寒能力评价. 王连敏,王立志,李忠杰,李锐,王春艳,刘功,中本和夫. 2007
[1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在水稻育种中应用与展望. 冯延江,王麒. 2007
[14]矿质镁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李晓鸣,王玉峰. 1999
[15]水稻卫星搭载诱变育种研究. 宋福金,高存启,刘宝海,张广彬,聂守军,于良斌. 2003
[16]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品质特征特性比较和分析. 李霞辉. 2004
[17]优质粳稻龙粳26号精确定量肥密技术研究. 魏中华. 2010
[18]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推广. 赵跃坤. 2013
[19]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王秋菊,常本超,孙兵,高盼,刘峰,高中超. 2015
[20]黑龙江省稻花香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段传玲,赵琳,张瑞英,张宏坤,兰静.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发酵饲料工艺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玉峰;王海波;朱启昉;冀国辉;任泓铭
关键词:发酵饲料;工艺;设备;现状;趋势
-
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申报材料工艺与设备填报建议
作者:王玉峰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申报材料;填报;注意事项
-
饲料加工机械设备数据化、智能化发展探讨
作者:王玉峰
关键词:饲料加工机械设备;数据化;智能化;发展
-
冻融农田氮磷养分流失阻控技术研究
作者:张磊;武新娟;宋鹏慧;周双;王腾;张莉莉;谷学佳;王玉峰
关键词:冻融农田;淋溶水;径流水;土壤物理性质;氮磷;养分流失;阻控技术
-
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作者:吴金;傅东兴;王军
关键词: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建议
-
饲料生产许可申报材料填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王玉峰
关键词:饲料;生产许可;申报材料;填报;问题;建议
-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
作者:马立功;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李易初;刘兴龙;何长安;纪春学;王军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