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冬小麦生长期土壤耕层温湿度和地表、冠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晓萍 1 ; 曹雪仙 1 ; 陈文伟 1 ; 唐旭 2 ;

作者机构: 1.天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冬小麦;土壤;耕层;地表;冠层;湿度;温度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科学

ISSN: 0528-9017

年卷期: 2022 年 63 卷 010 期

页码: 2274-2278,2290

摘要: 温度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不仅影响着作物的新陈代谢,而且对作物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新型温湿度数据采集器,在冬小麦生长期每隔15 min对土壤温湿度、 地表温度和冠层温度同时进行持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土壤耕层、 地表和冠层温度平均为12.8、12.5和11.7℃.整个生长期三者的最高与最低温差为16.0、32.4和46.2℃.在冬小麦进入成熟期的5月份三者的月平均温度均最高,土壤耕层、 地表和冠层温度月平均最高值为20.8、21.9和22.5℃,而12月土壤耕层和地表月平均温度最低,为6.63和0.06℃.冠层1月平均温度最低,为7.86℃;在一天中冠层温度在5:00左右最低,平均7.85℃,地表最低温度推迟到6:00,平均10.2℃,耕层最低温度推迟到8:00,平均12.3℃,随后温度上升,到13:00冠层和地表温度达到日最高值,分别为18.0和16.3℃.耕层土壤日最高值推迟到16:00,平均12.3℃,然后温度慢慢下降,进入下一个循环.在小麦生长期土壤耕层温度与地表和冠层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尤其与冠层温度关系更为密切.整个生长期土壤耕层湿度平均44.5%,与温度变化规律相反,在整个生长期,2月份土壤湿度最高,平均49.7%,而4月份最低,最低平均值39.1%.耕层湿度在6:00左右最高,平均为44.8%,随后下降,到17:00达到最低,平均44.3%,然后慢慢上升,进入下一个循环.在小麦生长期土壤耕层湿度与土壤耕层、 地表和冠层温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 相关文献

[1]柑桔疮痂病主要发病因素的调查分析. 张志恒,鲍雨林,陈宏义,龚洁强,吴电. 2001

[2]南方日光温室的结构、环境特点及应用效果. 吴炳龙,徐志豪,张成浩,寿伟松,董文其,雷娟利. 2010

[3]夏季出菇过程中温度和湿度对秀珍菇外观品质的影响与分析. 杨义,沈颖越,曹怡,许国初,蔡为明. 2023

[4]杭州湾南岸滨海围垦区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勋飞,陈晓佳,麻万诸,王飞,任周桥,秦方锦,吕晓男. 2015

[5]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 (Mis

[6]温州蜜柑越冬栽培中大棚内外温度变化分析. 张林,石学根,徐建国,林媚. 2005

[7]花(鱼骨)血清免疫酶活力对水温耐受性的研究. 方美娟,刘凯,李智强. 2010

[8]温度对黑肩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持续影响. 何晶晶,郑许松,徐红星,杨亚军,吕仲贤. 2014

[9]影响茶梅插条在蛭石中发根因素的研究. 李振唐 ,黄春远. 1988

[10]摆放环境对仙客来盆花观赏性的影响. 田丹青,葛亚英,潘刚敏,曹群阳. 2008

[11]贮运温度和时间对凤梨金宝剑和丹尼斯盆花品质的影响. 潘刚敏,田丹青,葛亚英,余利隽. 2008

[12]赤霉素和温度对彩色马蹄莲生长开花的影响. 王丽芳,姚丽娟,杨燕萍,周庄. 2014

[13]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表现. 巫国瑞,俞晓平,R.C.Saxena. 1991

[14]摆放环境对一品红盆花观赏性的影响. 田丹青,葛亚英,潘刚敏. 2008

[15]温度对番茄潜叶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李栋,李晓维,马琳,付开赟,丁新华,郭文超,吕要斌. 2019

[16]浙贝母最佳干燥条件的选择. 宗侃侃,于国光,刘玉红,孙彩霞. 2020

[17]越冬代尖钩宽黾蝽耐饥力的研究. 陈建明,俞晓平,吕仲贤,郑许松. 2000

[18]蔬菜防虫网室内的环境因子调查与分析. 褚剑峰,吴爱芳,叶国华,张丹,徐明飞,聂向博,张军. 2011

[19]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交互作用. 郑许松,陈桂华,徐红星,吕仲贤. 2009

[20]基于VBNC状态复苏的荧光假单胞杆菌CHZYR63对毒死蜱的酶降解效果. 丁林贤,吴咚咚,付惠玲,王强,蔡慧慧,施洁莹,王新全,周育.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