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梁慧珍 1 ; 余永亮 1 ; 杨红旗 1 ; 张海洋 1 ; 董薇 1 ; 杜华 1 ; 崔暐文 1 ; 刘学义 2 ; 方宣钧 3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3.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粒形;QTL与环境互作;上位性;混合线性模型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3 年 46 卷 24 期
页码: 5081-50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定位大豆粒形性状的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所衍生的447个RIL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3年大豆粒形性状进行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检测。【结果】共检测到7个与粒长、粒宽、粒厚以及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相关的QTL,分别位于D2、C2、J_2和O连锁群上,其中粒长、长厚比和宽厚比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说明增加其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3对影响粒宽和宽厚比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QTL。【结论】主效QTL对粒形性状遗传产生的影响最大,上位性次之,环境互作最小,说明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是大豆粒形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
- 相关文献
[1]大豆抗源品种抗大豆孢囊线虫机理研究. 高平平,乔燕祥,李莹,周建萍. 1999
[2]大豆抗源品种抗大豆孢囊线虫的机理研究. 高平平,乔燕祥,王果平,周建萍. 1999
[3]大豆耐非生物胁迫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马鸿翔,易金鑫,王长彪,许玲,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ZULFIQAR A. 2011
[4]基因型和激素浓度对大豆植株再生的影响. 程林梅,孙毅,刘少翔. 2001
[5]黄腐酸土壤改良剂对大豆耗水动态、养分吸收和水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王晓娟,杜太生,纪莎莎,陆红娜,吴迪. 2015
[6]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应用. 降云峰,刘永忠,李万星,曹晋军,杜园园,靳鲲鹏. 2012
[7]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梁慧珍,王树峰,余永亮,王庭峰,巩鹏涛,方宣钧,刘学义,赵双进,张孟臣,李卫东. 2008
[8]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雷海英,武擘,贾彦琼,王玺,李莉. 2012
[9]大豆食心虫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研究. 祝天天,王保君,徐浪,任建宏,周敏,韩渊怀. 2013
[10]大豆内生芽孢杆菌的分离和促生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周怡,毛亮,张婷婷,程林梅,牛天贵. 2009
[11]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L-6的选育. 张海生,李秀珍,吴聚兰,张鑫鑫. 2012
[12]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程林梅,孙毅,岳焕荣. 2001
[13]不同磷水平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丁玉川,陈明昌,程滨,李丽君. 2006
[14]我国大豆精深加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 马振云,逯楠. 2016
[15]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SSR标记筛选及优异种质鉴定. 张海平,陈妍,闫凯. 2020
[16]大豆病虫害防控未来发展战略. 杨婷婷,张海生,古晓红,王军,李方舟. 2018
[17]晋北区大豆新品系的生态适应性与主成分分析. 冯钰,邢宝龙. 2019
[18]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应用初探. 刘小荣,马俊奎,刘学义. 2017
[19]大豆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李霄峰,邢宝龙. 2020
[20]山西大同地区大豆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焦振飞,邢宝龙,岳新丽.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1973-2017年山西省审定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
作者:任海红;任小俊;马俊奎;刘学义
关键词:山西省;审定品种;大豆;系谱分析;骨干亲本
-
大豆新品种陇黄1号选育报告
作者:杨如萍;王立明;陈光荣;林汉明;刘学义;张国宏
关键词:大豆;新品种;陇黄1号;稳产
-
大豆新品种陇黄2号选育报告
作者:杨如萍;陈光荣;林汉明;刘学义;王立明;张国宏
关键词:大豆;新品种;陇黄2号;选育;间套作复合种植;机械化
-
牧草绿肥兼用型大豆新品种汾豆牧绿2号的选育
作者:赵晶云;马俊奎;刘学义
关键词:牧草绿肥大豆;汾豆牧绿2号;选育
-
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F2-F4代的抗性传递
作者:樊立强;马俊奎;任小俊;刘学义
关键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传递
-
山西省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演变分析
作者:任海红;马俊奎;刘学义;任小俊
关键词:山西省;审定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演变
-
大豆玉米“扩行增密”带状复种技术在山西应用初探
作者:刘小荣;马俊奎;刘学义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种;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