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长江中上游3种鲌的营养生态位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倪文静 1 ; 邓华堂 2 ; 何春 3 ; 蒲艳 2 ; 田辉伍 2 ; 刘绍平 2 ; 陈大庆 2 ; 段辛斌 2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营养生态位;鲌;长江中上游;稳定同位素分析;凶猛性鱼类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236-2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中上游鲌属鱼类种群动态和种间营养关系,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来自长江中上游3个区域的达氏鲌(Culter dabryi)、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营养生态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3种鲌的δ13C值在各区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值仅在上游江段差异显著(P<0.05),表明三者间食物来源和营养级位置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多营养生态位指标结果显示,在长江中上游,蒙古鲌的食物来源更为广泛,占据的营养生态位空间总量较大,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蒙古鲌的生态位宽度大于达氏鲌和翘嘴鲌,这可能与蒙古鲌独特的摄食器官有关。3种鲌在长江中上游各江段的食性竞争存在差异,其中,蒙古鲌与翘嘴鲌、达氏鲌的重叠度相对较高,而翘嘴鲌与达氏鲌之间重叠度较低甚至无重叠,表明在长江中上游水域,蒙古鲌由于对不同饵料资源的利用能力强而易与其他两者出现食性竞争,而翘嘴鲌与达氏鲌因对各自优势饵料的摄食偏好性强,在食物资源维度上出现了一定的生态位分化。

  • 相关文献

[1]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学的比较. 王亚龙,李昊成,何勇凤,王旭歌,朱永久,杨德国,柴毅. 2016

[2]筏式和底播增养殖模式下魁蚶食物来源的比较研究. 蔡星媛,张秀梅,刘旭绪,尤凯,张沛东. 2016

[3]青岛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动研究. 蔡星媛,张秀梅,刘甜雨,李文涛,张沛东. 2016

[4]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南海北部蓝圆鲹的营养生态位. 王开立,龚玉艳,陈作志,许友伟,孙铭帅,蔡研聪,李佳俊,徐姗楠. 2022

[5]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成为为,汪登强,危起伟,王成友,杜浩,吴金明,李雷. 2014

[6]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对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影响的综合评价. 刘乐和. 1991

[7]长江中、上游铜鱼的生长特性. 庄平,曹文宣. 1999

[8]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资源监测与渔业管理. 刘绍平,陈大庆,段辛斌,邱顺林,黄木桂. 2004

[9]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评估. 吴凡,魏念,高立方,张燕,茹辉军,吴湘香,倪朝辉,李云峰. 2024

[10]长江中上游圆筒吻鮈群体线粒体Cyt b遗传多样性分析. 蒲艳,田辉伍,陈大庆,段辛斌,刘绍平,汪登强. 2019

[11]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星康吉鳗摄食生态及食物网结构. 刘鸿雁,孙彤彤,曾晓起,张沛东,李文涛,张秀梅. 2018

[12]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特征. 俞雅文,徐东坡. 2019

[13]南海中西部海域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的营养生态位. 黄佳兴,龚玉艳,徐姗楠,陈作志,张俊,于文明. 2019

[14]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生态位特征. 吕红健,杨丽亚,付梅,唐晓琪,邓华堂,张志新,姚维志. 2022

[15]昆承湖优势种鱼类时空-营养生态位. 陈亚东,任泷,徐跑,凡迎春,徐东坡. 2023

[16]万山群岛秋季鱼类营养级及营养生态位研究. 石娟,李纯厚,王腾,赵金发,宋晓宇,王春伶,刘永,吴鹏. 2023

[17]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象山港虾虎鱼类营养生态位. 姜亚洲,林楠,袁兴伟,凌建忠,李圣法. 2015

[18]夏季北部湾九种经济鱼类的食性类型及营养生态位初步研究. 杨璐,曹文清,林元烧,陈颖涵,林昭进,王雪辉.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