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饲用麦类作物的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游永亮 1 ; 赵海明 1 ; 李源 1 ; 武瑞鑫 1 ; 刘贵波 1 ; 周健东 2 ; 陈俊峰 3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作物抗旱研究重点实验室

2.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3.衡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关键词: 饲用麦类;生物量;营养成分;动态变化;Milk 2006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22 年 31 卷 006 期

页码: 189-20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究饲用麦类作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2016-2018年在华北平原的河北衡水测定了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7类麦类作物从拔节期至蜡熟期的生长发育进程、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和粮饲兼用型小黑麦一般在5月中下旬达到乳熟期,而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一般在6月上旬.7类麦类作物的平均生物量从拔节期的2.72×103 kg·hm-2增长到蜡熟期的10.19×103 kg·hm-2,其中冬性饲用小黑麦在各个生育期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1.4%.7类麦类作物的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进程逐渐降低,淀粉含量逐渐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开花期前逐渐升高,开花期后略有下降.采用Milk 2006综合评价7类麦类作物饲用品质显示,冬小麦从孕穗期后饲用品质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吨干物质产奶量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9%.综合生物量和饲用品质及生育期,冬性饲用小黑麦拔节期至蜡熟期hm2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46.3%,综合表现好,适于在华北平原大面积推广种植.

  • 相关文献

[1]常量元素在国红苹果园土壤中的动态变化研究. 郝婕,魏亮,王献革,李学营,索相敏,鄢新民,冯建忠. 2014

[2]免耕玉米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研究. 杨云马,贾树龙,孟春香,孙彦铭. 2008

[3]紫花苜蓿不同茬次及年际间生产性能的动态规律. 赵海明,武瑞鑫,李源,游永亮,刘贵波,翟兰菊,杨建忠. 2016

[4]免耕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杨云马,贾树龙,孟春香. 2005

[5]梨实生树不同节位酚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常瑞丰,张海娥,王广鹏,乐文全,李春敏,张新忠. 2010

[6]太行山区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徐国良,靳爱荣,杜纪壮,尼群周,秦立者. 2006

[7]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孔令晓,赵聚莹,栗秋生,王连生,罗畔池. 2005

[8]添加乳酸菌剂后苜蓿青贮料发酵的动态变化. 杨艳,智健飞,严学兵,刘全兰. 2014

[9]不同品种甜高粱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动态变化. SUN Zhi-qiang,孙志强,LI Yuan,李源. 2019

[10]四倍体高粱及其后代不同生长阶段营养成分的分析. 赵茜,罗梅,夏雪岩. 2008

[11]抗旱节水冬小麦品种衡H1401主要性状分析与评价. 柳斌辉,王变银,陈朝阳,张文英,张晓. 2021

[12]Cr~(6+)对不同生育期甜高粱生物量的影响及其器官形态分布. 赵晖,张海燕,冯伟,张国印,茹淑华. 2014

[13]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付佳祥,党红凯,李晓爽,柴春岭,高惠嫣,王晓玲,刘宏权. 2022

[14]甜高粱幼苗对Cr~(6+)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张海燕,刘艳荣,冯伟,赵晖. 2012

[15]供水深度与冬小麦根系发育的关系. 马瑞昆,蹇家利,贾秀领,刘淑贞. 1991

[16]河北坝上地区野豌豆作为绿肥的生产潜力研究. 谢楠,李梦,冯伟,刘振宇,张立锋,智健飞,杜姿璇,刘忠宽. 2023

[17]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于玲玲,郭强,赵贵元. 2017

[18]铵态氮和硝态氮对谷子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崔纪菡,赵静,孟建,刘猛,赵宇,宋世佳,夏雪岩,李顺国. 2017

[19]盐胁迫对37份葡萄幼苗生物量与离子含量的影响. 尹勇刚,孙艳,贾楠,刘长江,王新宇,韩树立,李敏敏,韩斌. 2025

[20]不同地区种植的‘张杂谷6号’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李珊珊,张爱霞,王桂荣,邱风仓,张新仕,王慧军.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