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叶照春 1 ; 何永福 1 ; 陆德清 1 ; 李鸿波 1 ; 朱峰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控草效果;经济效益

期刊名称: 杂草科学

ISSN: 1003-935X

年卷期: 2015 年 33 卷 04 期

页码: 1-4

摘要: 以贵州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黔单16和大豆品种黔豆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下玉米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4.2万~5.55万株/hm~2按1∶1间作大豆对杂草的株抑制率为37.43%~50.30%,鲜质量抑制率47.79%~52.96%,在该密度范围内,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单作下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330.07~698.13μmol/(m~2·s);间作模式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73.27~108.33μmol/(m~2·s);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种植模式田间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间作模式光合有效辐射(PAR)普遍高于玉米单作模式,这可能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产量上,玉米单作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相对稳定,大豆产量随玉米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玉米种植高密度下玉米单作产量高于间作模式,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高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以玉米-大豆5.55万株/hm~2密度下田间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最高。因此,作物合理间作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控制杂草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 相关文献

[1]不同带幅对宽厢宽带玉米间作花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韦思梅,韦应红,王万平,李翠生,胡廷会,吕建伟,马天进,李正强. 2016

[2]间作玉米对大豆鼓粒期产量与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杨春杰,谭春燕,陈佳琴,刘作易,龚丽娜,朱星陶. 2015

[3]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朱星陶,谭春燕,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刘作易. 2016

[4]山地环境下大豆耐荫种质资源的筛选. 谭春燕,杨文钰,陈佳琴,杨春杰,朱星陶,王凯. 2021

[5]行间种草对火龙果果园土壤特性及果实产量的影响初探. 蒙正兵,刘华荣,龙忠富,张瑜. 2016

[6]间作对幼龄茶园生态与茶树生育及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小琴,陈娟,梁远发. 2014

[7]芜菁甘蓝与不同豆科作物间套作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牟琼,罗维,吴佳海,李娟,韩永芬,冉伟男,杨义成. 2020

[8]不同海拔3种间作作物对幼龄茶苗生长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罗湘洁,李国林,林茂,郑秀艳. 2017

[9]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彭秋,雷文权,何庆才,任洪,徐燕,聂莉,范光先,龙育堂. 2008

[10]糯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带宽配置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陈思宇,汪灿,彭方丽,周棱波,张国兵,高杰,赵强,邵明波. 2023

[11]覆膜对玉米间作花生的影响. 马天进,李正强,吕建伟,胡腾文. 2015

[12]玉米与花生不同间作模式研究. 杨顺国. 2016

[13]幼龄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和黑麦草替代控草效果及其对茶树的影响. 陈仕红,叶照春,冉海燕,兰献敏,何秀龙. 2021

[14]大蒜与几种作物的高效接茬模式研究. 李锦康,董恩省,虎明洪,颜兴,李桂莲. 2007

[1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大豆和土壤中的氟噻乙草酯残留. 秦立新,张盈,伍贵方,段婷婷. 2015

[16]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 朱星陶,陈佳琴,谭春燕,杨春杰. 2014

[17]小麦玉米大豆不同方式间套作效果分析. 何元农,黄建斌. 1989

[18]紧凑型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多模式的对比研究. 王伟,王亚萍,李荣玉,刘惠芳. 2023

[19]麦玉豆全年复种方式与供N水平及分配重心的平衡关系. 何元农,黄建斌,王清华,何言章. 1993

[20]带状复合种植对大豆和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何兵,谭春燕,龚锡震,徐熙,娄利娇,朱星陶,杨春杰,陈佳琴.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