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群体和“优鲈1号”群体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遗传和生长性能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周家辉 1 ; 李胜杰 1 ; 姜鹏 1 ; 孙雪 1 ; 韩林强 1 ; 白俊杰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

关键词: 大口黑鲈;优鲈1号;杂交;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生长性能

期刊名称: 海洋渔业

ISSN: 1004-2490

年卷期: 2020 年 42 卷 03 期

页码: 324-3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决国内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问题,进一步培育快长和抗逆性强的大口黑鲈优良品种,以引进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群体(N)和大口黑鲈"优鲈1号"(G)为亲本,通过自交和正反杂交获得4个大口黑鲈群体,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采用金属丝线码(CWT)标记后在相同池塘养殖条件下对4个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2对微卫星引物在所有个体中均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在120尾样本中共扩增到126个等位基因,北方亚种自交群体(N)、"优鲈1号"自交群体(G)、正交群体NG[N(♀)×G(♂)]、反交群体GN[G(♀)×N(♂)]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491、0.454、0.553和0.519,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19、0.480、0.729和0.6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07、0.412、0.454和0.425。结果表明,正反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高于自交群体,其中NG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GN群体与N和G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大,分别为0.125和0.149。UPGMA聚类分析显示,N群体和G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NG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GN群体聚合。对4个群体的3~12月龄的子代生长性状进行对比,GN群体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和特定增长率(SGR)分别为1.44 g·d~(-1)和1.04%·d~(-1),均高于其他群体。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大口黑鲈良种培育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 相关文献

[1]大口黑鲈“优鲈1号”选育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评价. 樊佳佳,白俊杰,李胜杰,马冬梅,于凌云,叶星. 2012

[2]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微卫星DNA标记筛选. 樊佳佳,白俊杰,李小慧,何小平,何小燕,李胜杰,叶星,吴立新. 2009

[3]大口黑鲈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孙成飞,谢汶峰,胡婕,董浚键,田园园,吴灶和,叶星. 2019

[4]驯食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3个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樊佳佳,白俊杰,李胜杰,马冬梅,姜鹏. 2019

[5]大口黑鲈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蔡磊,白俊杰,全迎春,李胜杰,陈昆慈. 2011

[6]大口黑鲈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及3个群体的遗传分析. 傅建军,龚雅婷,朱文彬,强俊,张林兵,王兰梅,罗明坤,董在杰. 2023

[7]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亚种分类地位探讨. 樊佳佳,白俊杰,叶星,李胜杰,何小燕. 2009

[8]大口黑鲈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李镕,白俊杰,李胜杰,卢建峰,李小慧,刘楚吾. 2010

[9]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 刘洋,鲁翠云,李超,程磊,吴文化,赵元凤,孙效文. 2015

[10]菌藻协同对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生长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曾天宇,陈曦,徐慧敏,孟顺龙,金渝钦,胡庚东,李丹丹,裘丽萍,宋超,范立民,徐跑. 2024

[11]不同大口黑鲈群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及菌群组成的比较研究. 黄仁善,钟纯怡,张帝,强俊,陶易凡,李岩,董亚伦,路思琪,徐跑. 2024

[12]大口黑鲈新品种培育与展望. Bai Juniie,白俊杰. 2012

[13]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的同工酶分析. 张大莉,杨蔷,郝君,刘斌,李胜杰,董仕. 2012

[14]大口黑鲈EST-SNP标记开发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李胜杰,白俊杰,赵荦,朱冰,朱新平. 2018

[15]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种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 苏胜彦,张林兵,李海洋,郜灿,贺鑫晋,田灿,李建林,王美垚,唐永凯. 2020

[16]基于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的5个大口黑鲈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张帝,强俊,傅建军,徐钢春,周国勤,董在杰,陶易凡,路思琪,陆健,徐跑. 2022

[17]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mtDNA COⅠ序列的分析. 张大莉,董仕,白俊杰,苗建发,胡莹,李胜杰,苗建新,张兴华,马冬梅. 2014

[18]大口黑鲈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朱新平,杜合军,郑光明,焦宗垚,陈赛,陈子安. 2006

[19]基于线粒体D-loop区探讨我国养殖大口黑鲈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变异. 李胜杰,白俊杰,叶星,简清,宋红梅. 2008

[20]养殖大口黑鲈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梁素娴,白俊杰,叶星,劳海华,简清.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