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体强 1 ; 吴锦忠 2 ; 余德亿 1 ; 陈丽艳 3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

3.福州市药品检验所

关键词: 单叶蔓荆;蔓荆子;采收期;挥发油;萜类结构类型

期刊名称: 林产化学与工业

ISSN: 0253-2417

年卷期: 2007 年 27 卷 06 期

页码: 102-107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 相关文献

[1]单叶蔓荆子化学成分研究初报. 陈体强,朱金荣,吴锦忠,余德亿. 2006

[2]金花茶组叶片生化成分评价及其最佳采收期研究. 刘保财,陈菁瑛,张武君,黄颖桢,赵云青. 2021

[3]不同采收期褐苞薯蓣品质变化规律. 张武君,陈菁瑛,刘保财,赵云青,黄颖桢,程远航. 2021

[4]七叶一枝花种子质量对出苗率的影响研究. 苏海兰,郑梅霞,方少忠,陈宏,朱育菁,单寄坪. 2020

[5]不同采收期对余甘子果实品质的影响. 王建超,陈志峰,郭林榕. 2017

[6]短葶山麦冬最佳采收期研究. 黄颖桢,陈菁瑛,苏海兰,黄玉吉. 2010

[7]仙草最佳采收期研究. 黄颖桢,陈菁瑛,赵云青,刘保财,苏海兰. 2013

[8]果蔬玉米高产栽培及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黄华康,陈山虎,卢和顶,童川拉,林建新. 2002

[9]紫芝超细粉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陈体强,吴锦忠,朱金荣. 2007

[10]土荆芥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肖建平,陈体强. 2010

[11]GC-MS法比较分析铁皮石斛原球茎和花的挥发性成分. 邹晖,王伟英,戴艺民,林江波. 2019

[12]小花黄堇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吴建国,陈体强,吴岩斌,曾建伟,邹秀红,吴锦忠. 2015

[13]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I). 吴锦忠,陈体强,秦路平. 2008

[14]超临界流体萃取紫芝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吴建国,王宏雨,吴岩斌,陈体强. 2012

[15]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刘义宁,易骏,陈体强. 2009

[16]漳州地区产紫苏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李珊珊,郑开斌,杨敏,吴维坚. 2018

[17]闽产胜红蓟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曾建伟,吴锦忠,林忠宁,陈敏健. 2012

[18]福建流通砂仁的质量比较研究. 唐建阳,黄颖桢,陈菁瑛,苏海兰. 2009

[19]不同施肥水平下胜红蓟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应用. 郑孝勇,林忠宁. 2014

[20]不同干燥条件下胜红蓟挥发油成分分析. 郑孝勇,罗格莲,林瑾文,林忠宁.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