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朱顶红幼嫩花器官离体诱导试管小鳞茎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于波 1 ; 黄丽丽 2 ; 孙映波 2 ; 朱根发 2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美朱顶红;花器官;试管小鳞茎;再生

期刊名称: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ISSN: 1003-6997

年卷期: 2015 年 04 期

页码: 286-287

摘要: 以荷兰进口大花朱顶红品种"美丽参半"(Half&Half)盆栽植株为材料,对幼嫩的子房和小花梗进行体外培养,建立了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试验于2014年2月份采集刚刚抽薹而花苞尚未打开时的花蕾作为外植体。简化了表面消毒程序:在超净台中将包裹着外苞片的花蕾先用70%乙醇浸泡10min,然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即可。先去除外苞片,然后在无菌滤纸上用手术刀将小花梗和子房切片,厚度约1 mm,平放于诱导培养基上进行黑暗培养,温度25±1℃。在TDZ(0.25、0.5、1.0或2.0mg·L-1)+2,4-D1.0mg·L-1系列培养基上的比较试验后,结果表明:小花梗不定芽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0.5mg·L-1TDZ+1.0mg·L-12,4-D+30g·L-1蔗糖,p H5.8;子房不定芽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1.0mg·L-1TDZ+1.0mg·L-12,4-D+30g·L-1蔗糖,p H5.8。培养过程中,小花梗和子房的外表面陆续形成突状物,8周后形成不定芽,不定芽诱导率均达100%。为降低生长调节剂对试管鳞茎生根的影响,将带有不定芽的外植体转移至MS+蔗糖30g·L-1+琼脂8.0g·L-1(p H6.0)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1℃,光照强度54μmol·m-2·s-1,光周期为光照14h/黑暗10h。8周后,每个小花梗外植体平均可形成11.0个小鳞茎,每个子房外植体平均可形成9.3个小鳞茎。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小鳞茎淀粉粒分布和形态特征;同时利用组织切片(苏木精和碘-碘化钾复染)对不同层次的小鳞茎淀粉分布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粒集中分布于鳞茎外层细胞,内层细胞较少;成熟淀粉粒呈圆球形,直径约25μm,表面较光滑。本研究为朱顶红种球生产提供支持,并为其鳞茎膨大机理(鳞茎和叶片的"库"和"源"功能)研究提供离体模型。

  • 相关文献

[1]朱顶红幼嫩子房和小花梗体外诱导试管小鳞茎研究. YU Bo,于波,HUANG Li-li. 2015

[2]白鹤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和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于波,刘金梅,刘晓荣,刘小飞,廖飞雄. 2015

[3]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超低温保存及其植株再生. 陈学森,曾继吾,易干军,刘崇琪,张大海.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