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雪丽 1 ; 李伟群 1 ; 王英 1 ; 王玉峰 1 ; 王晓军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黑土;大豆连作;根际;群落多样性;氨氧化古菌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6 年 35 卷 04 期

页码: 620-6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连作导致大豆根圈微环境中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变化,其中土壤氮素转化相关的一些功能菌群落组成常用来表征土壤氮素转化能力对连作制度的响应。氨氧化是氮素转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限速步骤,通常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被认为是氨氧化过程的引擎。本文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大豆长期连作试验田为研究平台,采用q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连作大豆根际氨氧化古菌的群落丰度和结构组成。结果表明:连作2年和连作17年处理的氨氧化古菌丰度较其它处理低;连作大豆根际氨氧化古菌种类来自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奇古菌门两大类(Thaumarchaeota),仍有42%为未分类的古菌种类。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和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总氮含量、总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连作4年以上处理的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与pH和碳氮比呈正相关关系。

  • 相关文献

[1]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陈雪丽,王玉峰,李伟群,王爽,王晓军,张磊,王英. 2018

[2]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 金梁,魏丹,李玉梅,王伟,常本超,郭文义. 2017

[3]不同大豆连作年限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株秀,刘俊杰,徐艳霞,张武,米刚,姚钦,王光华. 2019

[4]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刘昭军,王德国,李铁,刘丽艳,雷勃钧,李柱刚. 2007

[5]一种野生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及其防治大豆病害的研究. 李铁,刘昭军,刘丽艳,张莉莉,成瑜,马启慧. 2008

[6]长期施用尿素对东北黑土中氨氧化古菌群落的影响. 周晶,姜昕,周宝库,马鸣超,关大伟,赵百锁,陈三凤,李俊. 2016

[7]影响黑土中有机物料分解因素的研究. 迟凤琴. 2004

[8]黑土中富里酸亲水组分光谱特性的研究. Wei Dan,魏丹,张军政,Zhang Jun-zheng,Li Yan-ping. 2012

[9]长期施肥对黑土养分状况变化的影响. Zhou Baoku,周宝库. 2012

[10]长期施肥对黑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周宝库,张喜林. 2005

[11]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Zhou Baoku,周宝库,Zhang Xilin. 2012

[12]微波对土壤微生物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盖志武,孙立娜,魏丹,汪春蕾,杨国建,林忠英. 2008

[13]利用根箱法解析大豆苗期氮磷吸收及其在根际分布的特征. 金剑,王光华,刘晓冰,潘相文,刘杰. 2005

[14]PCR-DGGE方法解析大豆根际不同距离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 于洪涛,申忠宝,沈德茹,金剑,王光华. 2010

[15]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红骥,孙彬,裴占江,高亚冰,唐永庆,于德才,刘杰. 2010

[16]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 何志鸿,许艳丽,刘忠堂,韩晓增,何雪莹. 2012

[17]三种长残留除草剂对大豆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张玉磊,张宇. 2011

[18]树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杨国慧,于洋,张伟,韩德果,冯宇,王凭,孙兰英. 2013

[19]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Ⅱ.连作大豆(重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陈宏宇,李晓鸣,王敬国. 2006

[20]果树与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杨悦,顾广军,胡颖慧,刘畅,卜海东,于文全,程显敏.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