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云慧 1 ; 蒋春先 2 ; 武俊杰 1 ; 孙明阳 1 ; 杨秀丽 3 ; 程登发 1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关键词: 褐飞虱;迁飞;轨迹分析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4 年 34 卷 08 期

页码: 2039-2049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 相关文献

[1]2009年我国小菜蛾迁飞路径典型案例分析. 赵飞,彭宇,常向前,马春森. 2016

[2]不同比例60%啶虫脒·吡蚜酮混配WG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效. 张鹏九,高越,郭瑞峰,刘中芳,封云涛,范仁俊,张润祥.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