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湖北省中稻展示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董华林 1 ; 周承军 2 ; 宋绍平 3 ; 谢刚 4 ; 费震江 1 ; 程方圆 3 ; 武晓智 1 ; 魏磊 1 ;

作者机构: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湖北省随州市种子管理局

3.湖北省随县均川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湖北省随县万和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中稻;产量及其相关因素;通径分析

期刊名称: 湖北农业科学

ISSN: 0439-8114

年卷期: 2011 年 50 卷 24 期

页码: 5046-505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对湖北省中稻展示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全生育期和每穗总粒数,各性状间又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产量形成方向、大小不同的间接效应。因此在中稻生产中应注意各个性状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通过合理密植、肥水运筹保证有效穗数和穗子的适当大小,中后期巧施穗粒肥促进灌浆顺畅,保证粒重和增加结实率。在品种选育时应选择结实率高、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粒重偏大的性状。

  • 相关文献

[1]罗田县中稻作物肥料效应试验与施肥推荐研究初报. 姚苍,邹丰华,杨胜利,胡国志,李双来. 2014

[2]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湖北中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刘东海,陈云峰,李双来,乔艳,张智,胡诚. 2019

[3]随州市中稻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研究. 杨涛,冯文丽,鲍凤霞,张枝盛,程建平. 2020

[4]荆州市粮棉油作物肥料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现状. 陈云峰,李双来,胡诚,乔艳,刘国际. 2010

[5]中稻机械精量穴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探索. 江敏,肖俊红,汪友元,张枝盛,程建平. 2024

[6]不同栽培条件对中稻产量及生育进程的影响. 吴建平,邢丹英,徐得泽,高剑华,杨伟明,许少华,朱诗汉,罗耀美,杨柳. 2010

[7]优质中籼鄂中4号的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 官成贵,张珊元,杨智勇,景明晔. 2002

[8]联普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蔡峰,刘然,乐群芬,丁立成,陈云峰. 2016

[9]江汉平原稻区中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 杨利,甘曦,余延丰,范先鹏,熊桂云,张富林. 2010

[10]湖北省近年审定的中稻品种综合性状分析. 董华林,费震江,武晓智,魏磊. 2010

[11]湖北省中稻主要推广品种农艺性状及育种展望. 杨金松,张再君,邱东风. 2012

[12]包膜控释尿素在湖北中稻上合理施用量的研究. 乔艳,胡诚,李双来,陈云峰,刘国际. 2012

[13]江汉平原主要中稻品种施肥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童军,吴家琼,甘曦,符家安,胥顺发,杨利. 2011

[14]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对育种实践的启示. 邱东峰,刘春萍,张再君,杨金松,刘义荣,张拥军. 2011

[15]中国杂交稻在马达加斯加产量成因性状分析. 蔡海亚,刘国湘,游艾青,徐得泽,周雷,符友知,张兴中,焦春海. 2016

[16]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籽粒和面条品质分析. 吴豪,黄园园,汪辉,周玉,沈家成,张璨,丁锦锋,邹娟,马尚宇,郭文善,郑文寅,姚大年. 2019

[17]不同粒度香菇柄主要组分变化及与理化性能相关性研究. 薛淑静,叶佳琪,杨德,卢琪,刘雷标,李露. 2020

[18]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佟汉文,黄荣华,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秦金成,付汉红,高春保. 2008

[19]竹节参生物学性状与产量通径分析. 林先明,由金文,郭杰,谢玲玲,廖朝林,刘海华,王沫. 2006

[20]萝卜主要农艺性状与肉质根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袁伟玲,梅时勇,崔磊,甘彩霞.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