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黄鱼的生理响应及应激敏感指标的筛选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虞嘉玥 1 ; 王杰 1 ; 孙鹏 1 ; 唐保军 2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黄鱼;养殖密度;应激反应;免疫调节

期刊名称: 海洋渔业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3 期

页码: 327-3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在不同养殖密度下的生理响应,并筛选密度应激敏感指标,在34.2 kg·m-3(A组)、22.8 kg·m-3(B组)、11.4 kg·m-3(C组)和5.70 kg·m-3(D组)4种养殖密度下,分析了大黄鱼生长调节、能量代谢、抗氧化和免疫防御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高密度应激状态下大黄鱼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了应激与适应过程中大黄鱼的生理响应规律和相关检测指标作为应激指示指标的可行性。结果显示,A组大黄鱼血清中皮质醇、血糖、乳酸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含量以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在应激过程中均出现过显著升高的情况(P<0.05),其中CAT活力在处理结束时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生长激素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B组除乳酸和溶菌酶外,其他指标与A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同时,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肝脏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IGF-1基因和C型溶菌酶(C-lysozyme)基因均出现过高表达。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系统、抗氧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参与了应激调节过程;而皮质醇、血糖、SOD和CAT等生理指标在该过程中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指示作用,适用于作为大黄鱼密度应激的监测指标。

  • 相关文献

[1]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应激反应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张龙,曲克明,张鹏,汪鲁,李卫东,朱建新. 2019

[2]养殖密度对鱼类福利影响研究进展. 刘宝良,雷霁霖,贾睿,刘滨. 2014

[3]养殖密度对鱼类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Ⅰ.死亡率、生长、摄食以及应激反应. 廖锐,区又君,勾效伟. 2006

[4]养殖密度对大黄鱼生长、血清生化、营养成分、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余友斌,黄温赟,崔铭超. 2023

[5]活鱼应激反应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袁圆玥,岑剑伟,李来好,杨贤庆,黄卉,魏涯,郝淑贤,赵永强,王悦齐,林织. 2023

[6]脊尾白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洋,刘萍,李健,李吉涛,马朋,高保全. 2013

[7]丁香酚抑制日本沼虾应激反应效果的研究. 何新龙,傅洪拓,龚永生,吴滟,熊贻伟,蒋速飞. 2010

[8]亚硝酸盐胁迫下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对日本沼虾应激代偿的调节. 吴伟,吴滟,瞿建宏. 2011

[9]南美白对虾应激防控技术. 陈总会,黄志斌,李连同. 2012

[10]急性操作胁迫对刀鲚应激反应相关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 王宇,卢丹琪,李伟萍,徐跑,顾若波,姚谧,梁瑶思,张勇,林浩然. 2014

[11]亚硝态氮(NO_2~--N)对吉富罗非鱼的毒性及相关因子. 何杰,朱健,徐跑,韩金堂,寥英杰. 2012

[12]急性盐度胁迫下军曹鱼稚鱼应激反应的血清学指标. 徐力文,苏友禄,刘广锋,郭根喜,冯娟. 2007

[13]营养策略缓解鱼类拥挤胁迫的研究进展. 王裕玉,聂志娟,徐跑,徐钢春. 2020

[14]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王贞杰,叶保民,常青,陈四清,刘长琳,胡建成,严俊丽,卢斌. 2016

[15]野生和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质构、营养和滋味成分差异研究. GUO Quanyou,郭全友. 2018

[16]淡腌大黄鱼腐败细菌鉴定及PLFAs初级模型建立. 郭全友,何木. 2015

[17]中国大黄鱼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 李旭君,岳冬冬. 2019

[18]不同盐度对室内大黄鱼养殖成活率、生长和耳石元素的影响. HUANG Wei-qing,黄伟卿,RUAN Shao-jiang,阮少江,ZHANG Yi,张艺,Ji Cheng-long. 2018

[19]养殖密度对白点鲑幼鱼生长、存活以及行为的影响. 张永泉,尹家胜,王丙乾,刘奕,李永发,李建兴,白庆利. 2009

[20]溶解氧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影响的研究. 董晓煜,张秀梅,张沛东.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