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新型小麦蓝粒两用系遗传分离规律及转育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行翠平 1 ; 安林利 1 ; 田静 2 ; 韩东翠 1 ; 史民芳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2.沧州市青县农业局

关键词: 蓝粒两用系;杂交;回交;转育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

ISSN: 1672-0423

年卷期: 2012 年 004 期

页码: 26-28

摘要: 新型蓝粒两用系是通过精心设计而人工合成的,其外源基因是从若干外源染色体与小麦4B染色体代换系中筛选而来,恢复性能好,不育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不育、保持两用系既稳定又易选育,成本低,不受地域限制,所制杂交种结实正常,不育基因与Rht3矮杆基因连锁,矮杆不育系选育效率高.几年来通过对蓝粒两用系遗传分离规律及其转育的研究,明确了蓝粒两用系的基因组成和遗传分离规律,即蓝粒两用系自交后可分离出66%的白粒不育系,30%浅蓝粒两用系.4%深蓝粒可育系,蓝粒两用系与目标品种正杂交,其后代代蓝粒占杂交结实粒的比率为16.4~51.5%.蓝用系与目标品种反交,其后代蓝粒占杂交结实粒的比率分别为0~16.1%.试验证明蓝粒两用系与目标品种杂交只能正交,不能反交,否则将无任何意义.

  • 相关文献

[1]小麦蓝粒两用系的研究. 行翠平,安林利,韩东翠,史民芳. 2009

[2]特早熟显性无腺体陆地棉转育研究初报. 刘建平,樊云茜. 1993

[3]抗丝黑穗病、抗败育高粱A_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_2Sx3197的选育. 程庆军,张福耀,李团银,柳青山,杜志宏,平俊爱,侯爱斌. 2010

[4]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种自交和回交后代染色体分离的研究. 王美霞,张从卓,王创云. 2008

[5]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回交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双志福,王振富,张瑞仙. 1991

[6]山西省布尔山羊引进利用初报. 毛杨毅,罗惠娣,梁全忠,刘建宁,岳文斌,侯树民. 2000

[7]辽宁绒山羊品种特征及杂交改良效果. 李蒙召,周忠孝,艾来增,毛杨毅,刘同亚. 1990

[8]超高产小麦育种及诱变技术的应用探究.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 2019

[9]优质糯高粱杂交种晋糯3号的选育. 周福平,柳青山,张一中,张晓娟,邵强. 2021

[10]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运城点)区域试验. 曹彩荣. 2020

[11]早熟莜麦新品种晋燕20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李刚,李荫藩,王慧,杨富,皇甫红芳,薛龙飞. 2017

[12]试论杂交大豆育种防控技术. 杨婷婷,张海生. 2017

[13]不同肉羊品种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对比试验. 毛杨毅,罗惠娣,梁茂文,马启军,穆秀梅. 2002

[14]不同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效果观察. 王志武,毛杨毅,李俊,田晖. 2010

[15]杂交苹果新品种‘绯霞’的选育. 田建保,程恩明,孙俊杰,张贵平,樊新萍,韩凤,张华. 2005

[16]优质糯高粱晋糯1号选育报告. 梁笃,李团银,柳青山,闫凤霞,段冰,郭琦,李童,张晋. 2011

[17]桃杂种(F_1)果实重量的遗传研究. 陈双建,李安根. 2006

[18]山西省晋北地区西葫芦杂交繁种技术. 赵俊,巫东堂,赵军良,赵乘凤,李岩,郝丽峰. 2017

[19]六个马铃薯新品种(系)的杂交效果分析. 齐海英,杜珍,白小东,杜培兵. 2005

[20]鲜食葡萄杂交后代果实玫瑰香味表型的遗传倾向初报. 谭伟,李晓梅,唐晓萍,董志刚.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