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秸秆错位轮还对大豆根系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匡恩俊 1 ; 迟凤琴 1 ; 张久明 1 ; 朱宝国 1 ; 宿庆瑞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关键词: 耕地方式;秸秆还田;土壤层次;根系形态;土壤养分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21 年 008 期

页码: 27-33

摘要: 为探索寒区适宜耕作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免耕(NT)、浅翻(ST)、深翻(DT)3种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S)相结合,分析各处理实施2年后对土壤养分和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可不同程度增加初花期大豆根系总根长和根系体积,免耕+秸秆还田(NS)、浅翻+秸秆还田(SS)和深翻+秸秆还田(DS)处理的大豆根系总长度分别比NT、ST和DT提高48.9%、52.0%和20.4%;根系体积分别增加60.0%、27.6%和43.8%,且差异显著(P<0.05)。同时,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明显增加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含量,以20~40cm土壤层次增加的效果明显。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和土壤深度等单因素及互作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SMBC的含量;耕作方式和土层深度的单因素对有机碳的影响显著(P<0.05或P<0.01)。综上,秸秆错位轮还能明显增加深层次土壤的养分,并促进大豆根系的发育。

  • 相关文献

[1]耕地方式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匡恩俊,李梓瑄,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朱宝国. 2020

[2]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朱宝国. 2019

[3]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杨冰,孟祥海,王佰成,王文慧,时新瑞,徐德海,张帅,张星哲. 2024

[4]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韩锦泽,刘宝林. 2016

[5]纳米碳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王佳奇,李丽鹤,孟令波,李淑敏,周宝库. 2013

[6]鼓粒期干旱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根系的影响. 郑伟,杨国珍,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张茂明,王庆胜,郭美玲,刘忠堂. 2014

[7]不同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郝小雨,李一丹. 2016

[8]生物炭对东北冷凉区水稻秧苗根系形态建成与解剖结构的影响. 周劲松,闫平,张伟明,郑福余,程效义,陈温福. 2017

[9]磷酸二铵对超高产大豆和普通大豆品种根系形态的影响. 杨光,谢甫绨,丁国华,杜艳丽,刘澍才,高德学,那艳斌,孙会杰. 2015

[10]磷酸二铵对超高产和普通大豆品种根系形态的影响. 杨光,谢甫绨,丁国华,杜艳丽,刘澍才,高德学,那艳斌,孙会杰. 2015

[11]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麒,曾宪楠,孙羽,卞景阳,冯延江,王萍. 2010

[12]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曾宪楠,王麒,孙羽,宋秋来,冯延江,袁媛. 2016

[13]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14]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 2018

[15]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16]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李承阳,刘峥宇,孟祥海,王伟,邵广忠,胡颖慧. 2020

[17]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田AM真菌侵染效应及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曲忠诚. 2019

[18]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赵雪涵,王麒,曾宪楠,宋秋来,孙健. 2019

[19]基于Web of Science秸秆还田下土壤微生物研究态势分析. 曾宪楠. 2019

[20]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曾宪楠,高斯倜,冯延江,孙羽,宋秋来,王麒.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