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典型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马力 1 ; 杨林章 1 ; 沈明星 2 ; 夏立忠 1 ; 李运东 1 ; 刘国华 1 ; 殷士学 3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3.扬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试验;稳定性;氮;稻麦轮作;水稻;小麦;产量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1 年 27 卷 04 期

页码: 117-124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持续稳产和高产的途径,利用始于1980年的江苏太湖典型稻麦轮作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分析水稻和小麦不同年份产量数据和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作物产量波动和土壤养分变化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试验小区水稻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均呈锯齿状波动,受气候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年份间的产量变动差异较大。数十年期间,各施肥处理包括对照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有增长趋势,水稻增产趋势较小麦明显,小麦产量年际间的波动较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和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或有机肥有更明显的增产效果。水稻产量的稳定性高于小麦,各处理水稻产量的变异系数(CV)较小麦低,而稳定性系数(SYI)较高。其中MPK(有机肥+化肥磷钾)处理的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NPK(有机肥+化肥氮磷钾)的稳定性最低。施化肥尤其是氮肥可能是造成产量稳定性降低的一个因素。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素,也可能是引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因素。水稻和小麦产量与土壤氮素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相比旱季,在稻季条件下,水稻产量稳定性更高,且增产趋势更明显,说明稻田土壤生态系统可能稳定性较高,并且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其稳定性有提高趋势。

  • 相关文献

[1]茶多酚与尿素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周新伟,邱业先,沈明星,朱兴连,陆长婴,王海候,施林林,陈凤生. 2013

[2]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韩新忠,朱利群,杨敏芳,俞琦,卞新民. 2012

[3]氮钾肥对南粳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周丽慧,王才林. 2010

[4]猪粪沼液施用对稻、麦产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黄红英,曹金留,常志州,曹云. 2013

[5]缓释氮肥运筹对稻麦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许仙菊,马洪波,宁运旺,汪吉东,张永春. 2016

[6]太湖地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孙小祥,常志州,靳红梅,沈明星,陆长婴,王海候. 2017

[7]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浦汉春,陈留根,任立凯,秦裕营,梁长东,谭一罗,苏文英,刘红江,杨和川. 2018

[8]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 杨和川,樊继伟,任立凯,秦裕营,梁长东,谭一罗,苏文英,温以斌. 2018

[9]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 2017

[10]不同麦稻轮作模式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石晓旭,石吕,薛亚光,陈永建,刘旭杰,单海勇,张晋,韩笑,严旖旎,刘海翠,李赢,杨美英,刘建. 2024

[11]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氮吸收特征与农田归还率研究. 盛婧,孙国峰,吴纪中,周炜,王鑫. 2015

[12]小麦多环境试验中适应性和稳定性参数估计法的比较. 夏中华,俞世蓉,吴兆苏. 1991

[13]江苏省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姚金保,张鹏,余桂红,马鸿翔,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 2021

[14]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及试点鉴别力分析. 姚金保,张鹏,余桂红,马鸿翔,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 2021

[15]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定性分析. 孙明法,姚立生. 1997

[16]高氮水平下钾肥用量对大棚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吴彤东,沈明星,陆长婴,刘凤军,王海候. 2008

[17]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产量稳定性及高产特征分析.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陈涛,周丽慧,姚姝,赵凌,赵春芳,王才林. 2016

[18]免耕法在太湖稻麦轮作地区的应用效果. 潘遵谱,许学前,吴敬民. 1986

[19]长期定位施肥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蒋敏,沈明星,施林林,沈新平,戴其根. 2013

[20]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施林林,沈明星,蒋敏,陆长婴,王海侯,吴彤东,周新伟,沈新平.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