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梁慧珍 1 ; 余永亮 1 ; 杨红旗 1 ; 张海洋 1 ; 董薇 1 ; 李彩云 1 ; 杜华 1 ; 巩鹏涛 2 ; 刘学义 3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2.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小区产量;农艺性状;QTL与环境互作效应;上位互作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4 年 40 卷 01 期

页码: 37-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 相关文献

[1]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崔暐文,杜华,刘学义,方宣钧. 2014

[2]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董薇,许兰杰,牛永光,张海洋,刘学义,方宣钧. 2015

[3]晋北区大豆新品系的生态适应性与主成分分析. 冯钰,邢宝龙. 2019

[4]山西早熟夏大豆种植密度研究. 任小俊,刘小荣,吕新芸,马俊奎. 2019

[5]山西省大豆多点试验品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方舟,张海生,王军,杨婷婷,古晓红,李广信,刘晋联. 2019

[6]6个大豆品系在不同生态区的综合表现研究. 谢飒英,朱倩,贾琛,史俊东,姜南. 2019

[7]山西省南部夏播大豆区试分析. 刘博,卫玲,肖俊红,杨海峰,段学艳,陈爱萍,任瑞兰. 2018

[8]开花前不同光周期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杨玉花,雷阳,白志元,卫保国,张瑞军. 2021

[9]密度对晋北区大豆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旭丽,邢宝龙,王桂梅,殷丽丽. 2017

[10]渗水降解地膜在大豆田间应用效果的综合分析. 刘延超,史树森,潘新龙,高宇,高风翔,姚建民,崔娟,王丹. 2018

[11]山西、贵州大豆地方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刘章雄,周新安,王志,常汝镇,邱丽娟. 2010

[12]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武新艳,张振晓,张小虎. 2014

[13]大豆抗源品种抗大豆孢囊线虫机理研究. 高平平,乔燕祥,李莹,周建萍. 1999

[14]大豆抗源品种抗大豆孢囊线虫的机理研究. 高平平,乔燕祥,王果平,周建萍. 1999

[15]大豆耐非生物胁迫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马鸿翔,易金鑫,王长彪,许玲,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ZULFIQAR A. 2011

[16]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钟妍婷,原向阳,刘哲,徐家燕,温芳英,张美涛,黄蕾,温银元,董淑琦. 2015

[17]5个糜子品种的形态指标差异分析. 王瑞云,刘晓欢,申鸽子,霍阿红,王玉州,王海岗,秦香. 2013

[18]转基因油菜后代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抗虫性研究. 杜建中,孙毅,曹秋芬,郝曜山,刘龙龙,贺健. 2008

[19]不同密度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董旭,景小兰,李志华,王伟仁. 2017

[20]五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 申鸽子,王瑞云,杨武德,荣二花,杨珍平,杨进文,王爱萍,秦香.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