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郑建初 1 ; 张彬 2 ; 陈金 2 ; 董文军 2 ; 杨飞 2 ; 张卫建 2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气候变暖;开放式增温系统;昼夜增温;冬小麦;粮食安全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0 年 43 卷 18 期

页码: 3724-37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设计旱地开放式增温系统,并从田间温度变化和冬小麦生育期改变等方面来监测系统的增温效果与可靠性。【方法】参考国际已有增温系统,于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了中国首个麦田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进行冬小麦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试验。【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增温效果明显。3种情景下各增温小区的均匀有效增温面积在4m2以内,其中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分别使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下5cm的土温平均增加2.2、1.5和1.8℃,地表温度增加2.2、0.9和1℃,冠层温度增加1.5、0.9和1.1℃。3种增温情景下,冬小麦各关键生育期田间温度的日变化及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动态与未增温区的基本一致,增温设施能客观地模拟田间实际气温变化特征。尽管该增温系统略微降低了耕层土壤(0—20cm)水分含量,但降幅仅在0.5—2.2个百分点之间,与对照相比不显著。3种增温情景均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了显著影响,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两年平均分别可以使冬小麦从播种至抽穗期缩短14、9.5和11.5d,灌浆成熟期延长3、3和2.5d。【结论】从增温效果及其对冬小麦的生长影响来看,该套系统基本适用于模拟气候变暖下小麦生产力和品质响应与适应的田间试验研究。

  • 相关文献

[1]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郑建初,田云录,董文军,陈金,杨飞,张卫建. 2010

[2]开放式增温下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2011

[3]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2011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基于农林角度的探讨. 纪素兰,李德新. 2011

[5]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基于农林角度的探讨. 纪素兰,李德新. 2011

[6]作物模型中单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的温度响应修订. 杨沈斌,徐莎莎,江晓东,石春林,王应平,申双和. 2018

[7]试论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闻学良,李清云. 2008

[8]规模农场低碳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 刘红江,郑建初,沈明星,陈留根. 2015

[9]坚持科学的粮食生产观 保障江苏省粮食长期安全. 朱方林,马康贫. 2005

[10]直播稻与机插秧优缺点分析. 孙春梅,张山泉,钟平,邵文奇,陈川,庄春. 2008

[11]试论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 闻学良,李清云. 2008

[12]论发展种子产业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安俭,王进生,钱虎君,张红生. 2010

[13]盐城市粮食生产情况及发展思路. 李红阳,杨力,赵阳. 2009

[14]江苏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马康贫,朱方林. 2005

[15]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与建议. 缪炳良. 2007

[16]基于Probit和Logit模型的中国农业生产影响因素研究——以油料作物花生为例. 吴怀军,周曙东,刘吉双,朱思柱. 2017

[17]提升江苏稻米产业竞争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沈贵银. 2020

[18]基于“3S”技术的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刘春蕾,李秉柏,王志明. 2010

[19]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姚於康. 2012

[20]新形势下国家商品粮基地发展为重要优质粮供应地路径初探——以江苏省淮安市5个县区为例. 潘丽媛,傅蒙蒙,王永军,李海军,孙苏阳,彭杰.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