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孟加拉湾中部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及来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景瑞 1 ; 刘升发 2 ; 胡利民 2 ; 冯秀丽 1 ; 孙兴全 1 ; 白亚之 2 ; 石学法 2 ;

作者机构: 1.中国海洋大学

2.国家海洋局

关键词: 孟加拉湾;沉积物;有机碳;粒度;TOC/TN

期刊名称: 海洋科学进展

ISSN: 1671-6647

年卷期: 2017 年 35 卷 01 期

页码: 73-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对孟加拉湾中部1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有机碳、氮含量及粒度进行测试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总氮(TOC/TN)的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其有机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值为6.2~7.6Φ,平均为7.1Φ,其分布呈现出以16°N和15°N为界南北两侧海域粒度相对较细(>7Φ),中间海域相对较粗(<7Φ)的特点;研究区TOC的质量分数为0.37%~1.24%,平均为0.84%,TN质量分数为0.05%~0.15%,平均为0.10%,两者分布特点相似,大致以15°N和16°N为界表现出南北两侧海域高,中间海域低的特点;TOC/TN比值为6.05~12.88,平均为8.38,中部海域比值高,南北两侧低。根据TOC/TN比值估算研究区陆源和海洋自生有机质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陆源与海洋自生有机质平均相对贡献分别为60%和40%。研究区有机质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机质来源及输运方式,其中浊流输运导致的溢流沉积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另外,粒度、河流悬浮体的输入沉降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 相关文献

[1]孟加拉湾中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李景瑞,刘升发,冯秀丽,孙兴全,石学法. 2016

[2]孟加拉湾中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谭龙,刘建国,黄云,Md Hafijur Rahaman Khan,徐政,刘升发,石学法. 2023

[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及生源要素分布特征. 樊鑫,程芳晋,俞志明,宋秀贤. 2017

[4]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粒度特征的影响. 吕文哲,易亮,付腾飞,杨继超,陈广泉,林震,徐兴永,于洪军. 2017

[5]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典型自然栖息地的沉积环境特征. 房景辉,王海青,方建光,蒋增杰,杜美荣,高亚平,周凯,张丽瑶. 2017

[6]深湾网箱养殖沉积物中全氮、有机碳及有机质的分布. 王小平,蔡文贵. 1998

[7]有机碳对养殖池塘沉积物中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高美云,刘兴国,曾宪磊,陆诗敏. 2018

[8]流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污染评价. 罗昭林,朱长波,郭永坚,粟丽,李俊伟,区又君. 2014

[9]北印度洋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研究进展. 王旭东,黄慧文,孙跃东,李牛,胡钰,冯东. 2017

[10]孟加拉湾北部逆温现象的观测特征及机制分析. 李奎平,王海员,杨洋,于卫东,李俐俐. 2016

[11]春季季风转换期间孟加拉湾的初级生产力. 刘华雪,柯志新,宋星宇,谭烨辉,黄良民,林强. 2011

[12]典型低纬度海区(南海、孟加拉湾)初级生产力比较. 刘华雪,宋星宇,黄洪辉,谭烨辉,黄良民. 2012

[13]潍坊港临近海域WF0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变化相关性及其物源意义. 刘杰,冯秀丽,刘潇,高伟,徐元芹. 2017

[14]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分析. 张丹丹,曾志刚,殷学博. 2017

[15]生物硅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张晋,李安春,万世明,黄杰,卢健,蒋富清,李铁刚. 2016

[16]渤海南部早-中更新统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吕文哲,易亮,付腾飞,陈广泉,徐兴永,于洪军. 2017

[17]泰国湾底质沉积物输运趋势. 张杨硕,乔淑卿,石学法,杨刚,刘升发,杜德文,Narumol Kornkanitnan,Somkiat Khokiattiwong,鄢全树,张海桃,曹德凯. 2017

[18]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刘金庆,印萍,陈小英,曹志敏,王松涛,吴振,宋委. 2016

[19]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岩心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变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皮仲,李铁刚,南青云. 2016

[20]渤海东部与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张剑,李日辉,王中波,张训华,黄龙,孙荣涛.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