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袁兴茂 1 ; 李霄鹤 1 ; 焦海涛 1 ; 周顺利 2 ; 张俊杰 1 ; 吴海岩 1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秸秆;集中输送;全量深埋还田机;田间试验

期刊名称: 农业机械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S1 期

页码: 27-35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我国玉米秸秆量大,生产应用的还田机具还田深度浅,存在影响后续播种、出苗质量、病虫害发生率高和深层土壤“碳饥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可一次完成秸秆捡拾、粉碎、输送、深松开沟、集中遁注掩埋和碎土镇压等作业,在有效减少土壤扰动下能够将多行站立或粉碎后秸秆集中埋入地表下一条深380~400 mm的沟内。阐述了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对秸秆螺旋输送装置、抛压风机、深松开沟遁注装置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初步确定了螺旋输送装置与抛压风机转速、风机出料口尺寸和遁注体截面形状参数,并对抛压风机与遁注体腔体内部进行了流场模拟分析与验证。按照设计要求对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进行了试制,并进行了机具性能与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3 km/h时,秸秆捡拾率为90.8%,开沟深度与秸秆掩埋深度均值分别为394 mm与200 mm,开沟深度与秸秆掩埋深度稳定性系数分别为97.4%和92.5%,各项指标与设计值相符,且满足农艺要求。同时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集中深还田与传统还田相比,0~200 cm土壤贮水量提高29 mm, 20~4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养分含量分别增加7.14 g/kg、0.59 g/kg、1.53 mg/kg,有效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了深层土壤肥力与贮水能力。

  • 相关文献

[1]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大葱害虫田间药效评价. 李耀发,党志红,马云华,潘文亮,高占林. 2014

[2]打结器气泵清杂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张亚振,陈林,张秀平. 2019

[3]一组秸秆分解菌群的稳定性及对还田秸秆的促腐效果. 李培培,韩宝文,曹燕篆,李佳佳,王小芬,崔宗均. 2011

[4]夏播大豆田秸秆覆盖对杂草发生的影响与减量用药研究. 李秉华,王贵启,樊翠芹,许贤. 2010

[5]施用化肥和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性质的影响. 马俊永,陈金瑞,李科江,曹彩云,郑春莲. 2006

[6]有机肥料对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及其特点研究. 周晓芬,张彦才,李巧云. 2003

[7]配方施肥对成熟期谷子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郝洪波,李明哲. 2010

[8]直接施用秸秆增产作用的定位试验研究. 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郑春莲. 2005

[9]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利用研究. 马春红,刘旭,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贾银锁,王立安. 2011

[10]厩肥、秸秆和绿肥的含钾状况及其对土壤和作物钾素的供应能力. 周晓芬,张彦才,李巧云,步丰骥. 1999

[11]猪粪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提高番茄营养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 孙娜,王丽英,孙焱鑫,邹国元,黄绍文. 2020

[12]长期定位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曹彩云,刘荣香. 2007

[13]氮磷钾与锌肥配施对小麦和玉米锌含量的影响. 茹淑华,张国印,孙世友,王凌,耿暖,陈贵今,马礼. 2010

[14]长期秸秆深翻还田及养分管理对潮土有机碳矿化影响. 聂浩亮,杨军芳,杨云马,黄少辉,张静,王敬霞,杨慧敏,杨文方,邢素丽,贾良良. 2024

[15]4%四氟醚唑水乳剂对甜瓜白粉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王文桥.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