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耐直播粳稻种质资源筛选及其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付华 1 ; 李锐 2 ; 张骐飞 1 ; 马梦娟 1 ; 付景 1 ; 杨文博 1 ; 王生轩 1 ; 王越涛 1 ; 白涛 1 ; 尹海庆 1 ; 王亚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郑州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粳稻;种质资源;耐直播;种植密度;筛选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2023 年 52 卷 012 期

页码: 31-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稻区种植的耐直播粳稻种质,对2000份粳稻种质资源进行大田直播,分析出苗能力、始穗期、株高和产量等性状,初筛耐直播种质,然后通过考种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再通过始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并研究种植密度[80 kg/hm2(T1)、100 kg/hm2(T2)、120 kg/hm2(T3)和140 kg/hm2(T4)]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及最终的耐直播高产种质.结果表明,2000份粳稻种质中,出苗能力分级为1级的种质8份(0.40%)、3级85份(4.25%)、5级1762份(88.10%)、7级102份(5.10%)、9级43份(2.15%),平均出苗能力分级为5.09,不同地理来源种质平均出苗能力分级在4.82~5.46.随种质地理来源纬度降低,始穗期延迟.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15日之前,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47.5 d、54.9 d、54.8 d、57.8 d和59.7 d;辽宁省、日本和韩国、北京市和河北省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20-25日,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65.8 d、66.4 d、68.9 d和68.1 d;来自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云南省的种质大多数不能正常抽穗,占比48.33%~79.04%,能抽穗的种质始穗期大多在8月25日之后,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72.0 d、78.2 d、77.8 d和75.2 d.田间初步筛选出苗能力分级不低于7级,始穗期8月15日—9月4日,株高115 cm以下,无倒伏现象,无稻瘟病、纹枯病等,丰产性较好的种质194份.测产考种筛选出结实率高于80%、产量较高的耐直播种质150份.150份种质的出苗能力分级以5级为主,其中3级3份(2.0%),5级135份(90.0%),7级12份(8.0%);始穗期介于8月21日—9月4日;来源于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5省,种质份数分别为116份(77.3%)、11份(7.3%)、7份(4.7%)、7份(4.7%)和9份(6.0%);辽宁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最高,达9286.5 kg/hm2,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分别为6390.0 kg/hm2、7053.0 kg/hm2、6432.0 kg/hm2和7054.5 kg/hm2.鉴于150份耐直播种质中,辽宁省来源种质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从辽宁省来源耐直播种质中筛选株高不超过110 cm、始穗期8月20-30日、产量较高的种质76份,并对其进行适宜种植密度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增加,基本苗数、穗数显著增加;T3、T4处理总颖花数显著高于T1、T2处理;T1、T2、T3、T4处理产量分别为7621.20、7735.35、8003.25、7961.10 kg/hm2,T3和T4处理产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3处理产量最高.在T3处理下从76份种质中筛选出耐直播高产种质14份,其中较对照郑旱10号增产的种质9份,分别是辽星13、辽粳9号、营9207、丹粳12、锦稻105、辽星15、美锋1号、辽盐糯10号、祥丰00-93,分别较对照增产17.72%、7.75%、6.61%、6.15%、3.46%、3.16%、1.87%、1.27%、0.93%,这些种质可用于河南省及邻近地区粳稻耐直播育种,其中辽星13产量达11018.0 kg/hm2,表现高产,可直接应用.

  • 相关文献

[1]粳稻商品品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赵全志,郑国清,李梦琴,高尔明. 2002

[2]粳稻高产育种中经济性状选择目标的探讨. 张淮,王爱玲. 2005

[3]黄淮稻区优质抗病粳稻“六位一体”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俊周,王书玉,尹海庆,姬生栋,王生轩,张栩,陈楠,赵全志. 2017

[4]安全剂双苯恶唑酸对水稻精恶唑禾草灵药害的解毒效应. 孙润红,徐俊蕾,杨丽荣,张洁,夏明聪,武超,薛保国,吴坤. 2017

[5]不同施氮水平下沿黄常规粳稻根系生理与强、弱势粒灌浆的关系. 付景,王生轩,尹海庆,王越涛,王付华,陈献功,王亚,杨文博,白涛. 2018

[6]河南省粳稻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尹海庆,房志勇,王生轩,王越涛. 2006

[7]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的选育. 尹海庆. 2009

[8]河南省粳稻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 孙建军,王生轩,尹海庆,王越涛,王付华,陈献功,白涛. 2011

[9]优势高产粳稻"水晶3号". 尹海庆,王生轩. 2000

[10]精恶唑禾草灵对粳稻和籼稻生长及保护酶系的影响研究. 吴仁海,孙慧慧,苏旺苍,鲁传涛,王恒亮,张永超,马毅辉. 2013

[11]高产优质粳稻水晶3与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王生轩,尹海庆. 2000

[12]河南省夏直播花生生长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臧秀旺. 2013

[13]种植密度对安玉13形态及产量性状影响分析. 崔俊明,陈传奎,成明锁,张红艳,芦彩霞,刘瑞芳,郭鹏飞,王永士,芦连勇. 2011

[14]起垄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浓香型有机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郭涛,李海江,腊贵晓,杨铁钢,马坤,毛多斌. 2014

[15]玉米新品种郑单528适宜密度研究. 刘京宝,唐保军,赵霞,胡青妞,曹玉华,黄璐,夏来坤. 2010

[16]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品种株型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张凤启,丁勇,张君,赵霞,马智艳,赵发欣,唐保军. 2017

[17]种植密度对夏谷抗倒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朱灿灿,马春业,秦娜,王春义,李君霞. 2018

[18]不同夏玉米品种及其密度对子粒机收质量的影响. 夏来坤,谷利敏,丁勇,张前进,齐建双,薛华政,李丽华,穆心愿,张凤启,张君,唐保军. 2019

[19]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美微,刘京宝,乔江方,李川,黄璐,张盼盼,赵霞,李萍. 2020

[20]种植密度对夏谷顶三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李君霞,代书桃,陈宇翔,朱灿灿,秦娜,宋迎辉,王春义,芮战许,梁秋芳.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