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晓军 1 ; 高洪生 2 ; 李伟群 2 ; 陈雪丽 3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有机碳;土壤物理性状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7 年 12 期

页码: 36-40

摘要: 为明确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碳排放的影响,针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保水、保肥、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等问题,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0~20cm土层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孔隙度,根茬还田-TS处理土壤容重明显低于其它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大豆增产率为2.45%~12.11%,玉米为1.53%~10.29%。0~2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大大增加,尤其以秸秆覆盖免耕-TF处理最高,2013-2015年有机碳储量增加9 980~15 048kg·hm~(-2),留茬免耕-TL处理增加6 480~11 160kg·hm~(-2)。

  • 相关文献

[1]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于侃超,葛选良,迟莉,樊景胜. 2018

[2]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徐莹莹,杨慧莹,王晨,王宇先,徐婷. 2021

[3]深松少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马军韬,肖佳雷,王俊河. 2009

[4]不同施肥模式对坡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孟祥海. 2013

[5]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甜菜生长的影响. 张春峰,刘峰,祖元刚,孟庆英,王囡囡,朱宝国. 2013

[6]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宫秀杰,钱春荣,于洋,赵杨,姜宇博,王俊河,马军韬. 2009

[7]秸秆还田方式对草甸土有机碳和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刘峥宇,张冬梅,李艳,蔡姗姗. 2019

[8]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邹洪涛,韩艳玉,张春峰. 2019

[9]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 严红,魏湜,张雷,夏国芳,戴先锋,王帆. 2005

[10]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氮组分的分配与富集特征. 徐香茹,骆坤,周宝库,汪景宽,张文菊,徐明岗. 2015

[11]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结构组分的影响. 陈磊,郝小雨,马星竹,周宝库,魏丹,周磊,刘荣乐,汪洪. 2022

[12]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东北重度苏打盐碱土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顾鑫,任翠梅,杨丽,王丽娜,张宏宇. 2021

[13]黑土有机碳、氮及其活性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骆坤,胡荣桂,张文菊,周宝库,徐明岗,张敬业,夏平平. 2013

[14]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艳,李玉梅,刘峥宇,孟祥海,胡颖慧,金梁,王伟,蔡姗姗,魏丹. 2019

[15]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陈磊,郝小雨,马星竹,周宝库,王爽,魏丹,周磊,刘荣乐,汪洪. 2022

[16]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2010

[17]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18]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19]高粱-大豆“双密”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吴俊江,谷维,张敬涛. 2020

[20]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马春梅,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刘辉,于雷,杨悦乾,龚振平.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