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麒 1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栽培模式;土壤;物理性状;产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2 年 08 期

页码: 31-34

摘要: 针对黑龙江玉米生产现状,通过对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常规耕作技术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玉米栽培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方面,秸秆还田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均高于其它两个处理;在土壤容重方面,深松技术好于其它3个处理;在地温方面,地膜覆盖技术高于其它3个处理;在产量方面,地膜覆盖技术高于其它3个处理;在综合效益方面,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效益最高。

  • 相关文献

[1]有机物料深耕还田改善石灰性黑钙土物理性状. 王秋菊,高中超,常本超,刘峰. 2015

[2]玉米两侧两深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石绍河,梁书宝,符强,刘立超,陈伟元. 2015

[3]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刘玉涛,王宇先,郑丽华,贯春雨,刘丽,连永利,钟淑娟,曹桂玲. 2011

[4]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赵杨,王俊河. 2011

[5]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群体光合及碳氮代谢特性研究.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2

[6]四段式根茬心土混合犁改土技术对白浆土物理性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朱宝国,于忠和,孟庆英,王囡囡. 2010

[7]心土不同间隔混拌对白浆土物理性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朱宝国,贾会彬,于忠和,张春峰,孟庆英,王囡囡,马晓明,高雪冬. 2012

[8]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玉米丰产增效栽培模式效果研究. 姚玉波,张树权,赵东升,于莹,郭永利,刘岩,陈思,兰运财. 2020

[9]大双直后超早熟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谭福忠. 1998

[10]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俊强,曲忠诚,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周超,丁昕颖,王泽胤. 2020

[11]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刘红军,金益,董玲,李晓辉,曹士亮,高明波,罗娜. 2008

[12]三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的影响. 顾鑫. 2017

[13]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O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4]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敬涛,王成,王谦玉,郑天琪,刘文波,丁春利. 2002

[15]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林浩,刘丽君,吴俊江,钟鹏,林蔚刚,董德建,马岩松,刘鑫磊,程莉莉,魏崃,刘德生. 2009

[16]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0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王舒. 2013

[17]土壤管理制度对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顾广军. 2016

[18]稻草还田的作用和方法. 时新瑞,王爱武,梁嘉陵. 2009

[19]黑龙江省耕作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王麒. 2009

[20]玉米间作大球盖菇对土壤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谷维,张荣芳,苏雅迪,王丙锋,王朝文,盖志佳,黄绪堂,张俐俐.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