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SDE-GC/MS分析丹桂品种乌龙茶香气成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钟秋生 1 ; 陈常颂 1 ; 张应根 1 ; 游小妹 1 ; 林郑和 1 ; 陈志辉 1 ; 王贵芳 1 ; 陈荣冰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同时蒸馏萃取法;丹桂;乌龙茶;香气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12 年 27 卷 05 期

页码: 46-54

摘要: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SDE-GC/MS)分析丹桂乌龙茶的香气成分,并比较利用同一品种鲜叶原料制成的绿茶、红茶和白茶的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丹桂乌龙茶以醇类(44.27%)、碳氢化合物(22.15%)、酯类组分(12.29%)为主,其余组分含量较低,醛类、酮类、含氮化合物含量分别为8.19%、3.98%、3.28%。丹桂绿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54.62%)、酯类(18.92%)和碳氢化合物(18.11%)为主,丹桂红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47.78%)、醛类(26.08%)和酯类(11.07%)为主,丹桂白茶香气组分是以醇类(49.64%)、醛类(17.25%)和酯类(11.12%)为主。丹桂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27.1%)、芳樟醇及其氧化物(10.94%)、香叶醇(4.04%)、苯甲醛(0.81%)、苯乙醛(6.01%)、β-紫罗酮(2.78%)、顺-茉莉酮(0.57%)、顺-己酸-3-己烯酯(1.25%)、3-甲基丁酸-2-苯乙酯(2.47%)、顺-苯甲酸-3-己烯-1-酯(1.56%)、法呢烯(15.63%)、吲哚(1.64%)、十四烷(2.02%)等。经对比发现,加工工艺上的差异造成了丹桂制不同茶类在香型和香气成分上的差异。

  • 相关文献

[1]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孙君,朱留刚,林志坤,张文锦. 2017

[2]不同做青环境对丹桂秋季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钟秋生,陈常颂,游小妹,陶湘辉,张应根,陈荣冰. 2010

[3]‘丹桂’乌龙茶不同做青环境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游小妹,钟秋生,陈常颂. 2011

[4]烘焙工艺对丹桂乌龙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孙君,朱留刚,林志坤,张文锦. 2016

[5]低温复式加工技术对红茶香气的影响. 陈泉宾,张应根,邬龄盛,王秀萍,王振康. 2016

[6]不同做青温度对乌龙茶滋味与香气品质的影响. 邓慧莉,李鑫磊,毛贻帆,柳镇章,倪子鑫,郑玉成,孙云. 2021

[7]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动态变化规律. 陈林,张应根,陈键,邬龄盛,王振康,尤志明. 2013

[8]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2006

[9]不同类型乌龙茶香气差异分析. 陈泉宾,张应根,陈林,王秀萍. 2013

[10]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叶乃兴,杨如兴,杨广,杨江帆,梁小虾,郑德勇. 2006

[11]同时蒸馏萃取法分析4种台式乌龙茶香气成分. 陈常颂,张应根,钟秋生,陈荣冰. 2011

[12]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王贵芳,陈荣冰. 2009

[13]丹桂品种红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陶湘辉,王贵芳,陈荣冰. 2010

[14]乌龙茶新品种丹桂区域试验. 游小妹,陈志辉,林郑和,钟秋生,陈常颂,陈荣冰. 2013

[15]丹桂绿茶窨制工艺. 王振康,邬龄盛,王秀萍,王丽丽. 2023

[16]8个‘丹桂’杂交新品系初步鉴定. 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陈志辉,林郑和,单睿阳. 2015

[17]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黄福平,陈荣冰,梁月荣,陈伟,陆建良,陈常颂,游小妹. 2003

[18]乌龙茶品系比较鉴定与选择. 郭吉春,叶乃兴,何孝延,黄修岩. 1994

[19]乌龙茶新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性状表现──黄观音、金观音区域试验报告(1990-1997). 郭吉春,张文锦,叶乃兴,何孝廷,黄福平,王国兴,徐斌,刘峰,林森知,郑秀琴,林国进,黄日和,邹荣然,黄剑锋. 1997

[20]高香型优质乌龙茶新品系瑞香选育简报. 陈荣冰,黄福平,陈常颂,游小妹.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