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高粱生长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 1 ; 吐尔逊·吐尔洪 1 ; 涂振东 2 ; 王卉 2 ; 山其米克 2 ; 艾克拜尔·伊拉洪 1 ;

作者机构: 1.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2.新疆农业科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 甜高粱;连作;施肥;农艺性状;产量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20 年 008 期

页码: 81-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甜高粱品种'新高粱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长期定位施肥方式,研究CK、NK、NP、PK、NPK、M(有机肥)、NPKM、1.5NPKM 8个不同施肥处理对甜高粱生长规律、含糖锤度、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新疆干旱区连作甜高粱生长的最佳施肥方式.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甜高粱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秸秆含糖锤度及产量均有影响.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甜高粱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秸秆含糖锤度和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有差异.成熟期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株高、茎粗和茎秆含糖锤度差异较大、叶片数差异不大,其中NPKM施肥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含糖锤度分别为224.33 cm、21.47 mm、18.41%,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比CK极显著增高了13.86%、39.60%、23.47%.施肥有利于秸秆含糖锤度的积累,在抽穗后第28天时达到最高值,此时,NPKM处理达到18.57%,但抽穗期到成熟期不同茎节含糖锤度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积累规律不一致.各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浆期时达到最大值,其中NPKM处理叶绿素达到44.62 SPAD.所有施肥处理的秸秆产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比CK极显著地增加,其中NPKM处理秸秆产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分别达到90.80、4.01、94.81 t·hm-2,均高于其他处理.施肥有利于增加甜高粱的产量、含糖锤度及经济效益,利用不同施肥方式来缓解高粱连作障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采取不同的肥料配比.综合来看,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用(NPKM)是促进干旱区连作高粱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模式.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对干旱区高粱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吐尔逊·吐尔洪,涂振东,艾克拜尔·伊拉洪. 2021

[2]氮磷钾肥配施对旱田大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王仙,聂石辉,张金汕,任毅,耿洪伟,张建平,徐其江,董庆国,方伏荣. 2017

[3]盐碱地甜高粱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变化研究. 冯国郡,再吐尼古丽·库尔班,朱敏. 2014

[4]时空变化对甜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分析. 冯国郡,叶凯,涂振东. 2010

[5]高产高糖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郭建富,叶凯,冯国郡,涂振东,朱敏. 2011

[6]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冯国郡,叶凯,涂振东,郭建富,再吐尼古丽·库尔班. 2010

[7]不同区域对甜高粱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岳丽,涂振东,叶凯,艾克拜尔·伊拉洪. 2018

[8]不同盐碱地对甜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朱敏,冯国郡,阿扎提·阿不都古力,叶凯. 2011

[9]新疆连作棉田耕层土壤理化指标研究. 郭仁松,林涛,马君,徐海江,郑子漂,田立文,崔建平. 2018

[10]深翻耕作对新疆连作滴灌棉田的增产效果. 崔建平,田立文,郭仁松,林涛,徐海江. 2013

[11]不同肥料配施处理对甜高粱产量及锤度的影响. 朱敏,叶凯,再吐尼古丽·库尔班,涂振东,冯国郡,郭建富. 2012

[12]新疆天山中部台阶地区甜高粱种植密度与相关生育特征规律的研究. 张彦红,石书兵,叶凯,魏彦宏. 2013

[13]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新高粱3号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 贾东海,王兆木,林萍,陈跃华. 2010

[14]施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汤明尧,张炎,胡伟,姚银坤,高媛,胡国智. 2009

[15]根渗灌条件下施肥对核桃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王治国,饶晓娟,刘少杰,周勃,唐亚莉,冯耀祖. 2014

[16]不同施肥水平对甜菜植物学性状及产质量的影响. 白晓山,刘华君,林明,潘竟海,李承业. 2016

[17]施肥对甜瓜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胡国智,冯炯鑫,张炎,熊韬,吴海波,李青军. 2014

[18]根渗灌条件下施肥对红枣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王治国,陈署晃,冯耀祖,周勃,唐亚莉,钟新才. 2010

[19]施肥对简约化露地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司琼,胡国智,伊鸿平,冯炯鑫,熊韬,吴海波. 2015

[20]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 刘德江,李青军,高伟,饶晓娟,齐士发,张炎.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