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错株种植对密植夏玉米碳氮分配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美微 1 ; 穆蔚林 1 ; 郭涵潇 1 ; 李川 1 ; 张盼盼 1 ; 何佳雯 1 ; 牛军 1 ; 乔江方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夏玉米;错株种植;密植;氮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7-4333

年卷期: 2024 年 29 卷 007 期

页码: 139-14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错株种植方式对黄淮海地区密植夏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调控作用,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5万(D1)、8.25万(D2)和9.00万株/hm2(D3)3个密度水平,错株(S)和对株(CK)种植2种方式,测定植株氮素(N)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花前转运效率、花前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积累量以及收获指数.结果表明:1)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但降低了 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过高密植水平(D3)不利于籽粒中碳氮的积累和转运;其中,碳氮积累和转运量以D2最高.2)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促进N和NSC花前的转运和花后的积累,并可显著提高花前N和NSC转运效率(P<0.05).3)在各处理组合中,D2S的N和NSC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且D2S的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与对照(D1CK)相比并未显著下降.综上,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在8.25万株/hm2密植(D2)水平下采取错株(S)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整株的氮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促进其向籽粒的转运,获得较高的N、NSC收获指数和产量.

  • 相关文献

[1]不同种植方式密植对花生开花结实的影响. 张俊,刘娟,臧秀旺,郝西,汤丰收,董文召,张忠信,苗利娟,刘华. 2019

[2]不同密植方式对夏直播花生叶片功能及产量的影响. 张俊,臧秀旺,郝西,刘娟,崔亚男,汤丰收,董文召. 2021

[3]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郸城县的应用. 王会锋,李春苗,齐红志,王中月,周鼎,李廷辉,赵金锐,郭若冰,赵霞. 2025

[4]方城县气象因子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ZHAO Xia,赵霞,LIU Jing-bao,刘京宝,WANG Zhen-hua. 2008

[5]农艺措施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ZHAO Xia,赵霞,HUANG Ruidong,黄瑞冬. 2012

[6]夏玉米籽粒含水率的粒位效应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乔江方,谷利敏,朱卫红,黄璐,刘京宝. 2015

[7]氮肥减施条件下夏玉米灌浆期生理生态变化. 张盼盼,黄璐,乔江方,李川,张美微. 2019

[8]河南省夏玉米品种筛选与机械粒收质量研究. 董朋飞,王群,王振华,沈东风,常建智,柳家友,洪德峰,李潮海. 2019

[9]农艺措施和保水剂对夏玉米产量和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 赵霞,唐保军,赵发欣,丁勇,张凤启,张君,穆心愿. 2016

[10]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灌浆期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聂胜委,黄绍敏,张水清,郭斗斗,张巧萍. 2013

[11]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影响. 聂胜委,黄绍敏,张水清,郭斗斗,张巧萍. 2012

[12]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新品种豫烟7号、豫烟9号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李雪君,丁燕芳,李淑君,段卫东,张继帅,陈远征,孙喜坤. 2014

[13]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及产质的影响. 刘卫群,郭群召,汪庆昌,张新要,郭红祥. 2004

[14]植株叶绿素a和叶绿素b无损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 杨张青,李国强,张玉民,苏伟波,吴建中,段铁城,齐磊. 2021

[15]小麦冠层氮素含量光谱估算研究进展. 郭燕,井宇航,贺佳,王来刚,冯伟,刘海礁. 2021

[16]水肥一体化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张丽霞,杨永辉,尹钧,武继承,潘晓莹. 2021

[17]有机无机氮肥用量与配比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邱岭军,李亮,张翔,索炎炎,陈启龙,李琦,陈秀华,徐敏,何雷. 2020

[18]施用石灰与生物炭对酸性土壤花生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索炎炎,张翔,司贤宗,李亮,程培军,余辉,刘娟. 2023

[19]碳氮代谢与烟叶品质的关系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研究进展. 高相彬,赵凤霞,孟智勇,马浩波,张保占,张东峰,王省伟,张斌,朱景伟. 2013

[20]氮素对高温胁迫下玉米籽粒发育的调控效应. 蔡丰乐,马昕,王帅丽,卢良涛,邵瑞鑫,李鸿萍,赵亚丽,穆心愿,赵霞,李树岩,刘天学.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