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冬季西太平洋雅浦海山(Y3)区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分布及其对悬浮体粒度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珍岩 1 ; 张洪格 1 ; 高微 1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雅浦海山;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悬浮体;粒度

期刊名称: 海洋与湖沼

ISSN: 0029-814X

年卷期: 2017 年 06 期

页码: 1404-14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两条相交断面进行水文和悬浮体调查。利用温盐深仪(CTD)和深水型原位激光粒度仪(LISST-Deep)获取调查区各站位水体剖面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悬浮体体积浓度和粒度分布数据,对上层(350m以浅)水体的水文和悬浮体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3海山对流经该海区的洋流产生影响,在海山顶部水体中形成具有上凸形态的温、盐跃层,在局部海域形成呈下凹形态的涡旋水文结构;受温、盐跃层的影响和控制,Y3海山上层水体中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的分布与温、盐跃层的水深范围(约50—160m)相一致,其荧光叶绿素a浓度总体小于1μg/L;Y3海山上层水体的悬浮体总体积浓度在0—120μl/L之间变化,其中悬浮体体积浓度的高值水层集中分布在SCML中,且悬浮体粒度分布存在5个峰值粒级,分别为15.4、68.6、95.5、185和304μm;其中15.4μm粒级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最低,但其与水层中荧光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最好,反映了水层中微型浮游植物的浓度与荧光叶绿素a浓度关系比较密切;其他4个较大峰值粒级悬浮体可能由小型或中型浮游生物(及其絮凝集合体)等构成,体积浓度较高,对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很小;Y3海山区东侧Y3-14站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不同于其他站位,可能有未知的环境因素影响该站位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海山区沉积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 相关文献

[1]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 王超锋,赵丽,赵苑,李海波,陈雪,张珊,张武昌,肖天. 2016

[2]夏季北黄海不同性质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张凯南,王珍岩,李文建,刘长华,阎军. 2017

[3]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介绍. 孙松,孙晓霞. 2017

[4]2016年春季西太平洋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与初级生产力研究. 代晟,孙晓霞,梁俊华,田梓杨,刘涛. 2017

[5]对海洋科学的认识与实践. 孙松. 2017

[6]潍坊港临近海域WF0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变化相关性及其物源意义. 刘杰,冯秀丽,刘潇,高伟,徐元芹. 2017

[7]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分析. 张丹丹,曾志刚,殷学博. 2017

[8]孟加拉湾中部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及来源. 李景瑞,刘升发,胡利民,冯秀丽,孙兴全,白亚之,石学法. 2017

[9]生物硅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张晋,李安春,万世明,黄杰,卢健,蒋富清,李铁刚. 2016

[10]渤海南部早-中更新统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吕文哲,易亮,付腾飞,陈广泉,徐兴永,于洪军. 2017

[11]泰国湾底质沉积物输运趋势. 张杨硕,乔淑卿,石学法,杨刚,刘升发,杜德文,Narumol Kornkanitnan,Somkiat Khokiattiwong,鄢全树,张海桃,曹德凯. 2017

[12]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刘金庆,印萍,陈小英,曹志敏,王松涛,吴振,宋委. 2016

[13]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岩心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变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皮仲,李铁刚,南青云. 2016

[14]渤海东部与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张剑,李日辉,王中波,张训华,黄龙,孙荣涛. 2016

[15]现代废黄河口表层沉积物的年代际空间分布与主控因素. 刘琳,毕乃双,王厚杰,范勇勇,张勇,吴晓,袁萍. 2018

[16]日本海百年来沉积速率及粒度指示意义. 宗娴,石学法,葛晨东,邹建军,Sergey Gorbarenko,乔淑卿,董智. 2016

[17]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及生源要素分布特征. 樊鑫,程芳晋,俞志明,宋秀贤. 2017

[18]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刁口叶瓣的核素分布与沉积特征. 宋莎莎,孙永福,宋玉鹏,杜星,董振芳. 2020

[19]东海外陆架-陆坡-冲绳海槽不同沉积单元底质沉积物成因及物源分析. 窦衍光,陈晓辉,李军,蔡峰,温珍河,徐刚,邹亮. 2018

[20]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粒度特征的影响. 吕文哲,易亮,付腾飞,杨继超,陈广泉,林震,徐兴永,于洪军.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