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钙土物理性质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高盼 1 ; 徐莹莹 2 ; 杨慧莹 2 ; 刘玉涛 2 ; 王宇先 2 ; 王俊河 3 ;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国家玉米体系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国家玉米体系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

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国家玉米体系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产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7 年 04 期

页码: 31-34

摘要: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 相关文献

[1]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2]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曾宪楠,高斯倜,冯延江,孙羽,宋秋来,王麒. 2018

[3]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对不同肥力白浆土氮素及水稻产量影响. 王秋菊,刘峰,迟凤琴,焦峰,张春峰,姜辉,李鹏绯,朱宝国. 2019

[4]秸秆还田及氮肥调控对不同肥力白浆土氮素及水稻产量影响. 王秋菊,刘峰,迟凤琴,焦峰,张春峰,姜辉,李鹏绯,朱宝国. 2019

[5]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葛选良,钱春荣,李梁,姜宇博,宫秀杰,吕国依. 2021

[6]秸秆还田方式对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钱春荣,葛选良,樊景胜. 2019

[7]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葛选良,钱春荣,张锋,李梁,姜宇博,于洋,宫秀杰,郝玉波. 2022

[8]免耕种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宋勇,王宇先,赵蕾,徐妍,王冰雪,高盼,徐莹莹,杨慧莹. 2021

[9]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徐妍,王宇先,赵蕾,于海林,王冰雪,刘悦,兰英. 2023

[10]秸秆还田当年氮肥用量对寒地粳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麒,王术. 2014

[11]秸秆还田形态和还田量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刘丽华,秦猛,翟玲霞,崔士泽,李瑞松,郑峻麒,王檄铭,李红宇,姚钦,林晓影,郑桂萍. 2023

[12]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张巩亮,王宇先,刘玉涛,徐莹莹,杨慧莹,高盼,王晨. 2023

[13]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常本超,张劲松,韩东来,隋玉刚,陈海龙,杨兴玉,王雪冬,焦峰,新家宪,刘峰. 2017

[14]秸秆还田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囡囡,张春峰,贾会彬,于忠和,朱宝国,孟庆英,宋英博,李于. 2014

[15]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赵宏亮,王麒,孙羽,曾宪楠,张小明,王萍,王曼力,冯延江. 2018

[16]草甸白浆土稻秆氮利用效率及氮素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焦峰,刘峰,迟凤琴,姜辉,李鹏绯. 2019

[17]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影响. 高盼,王宇先,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18]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斯倜,曾宪楠,王麒. 2018

[19]液体厩肥替代化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孙思淼,王晓军,高洪生. 2024

[20]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氮肥利用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王宇先,李欣洁,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张巩亮.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